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ig社交软件是ins吗

IG是谁?干嘛的?为何一夜之间火遍社交媒体?

IG夺冠现场。 《英雄联盟》官方供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4日电(王思硕) 韩国仁川夜幕笼罩,IG战队在文鹤竞技场以水银泻地之势横扫FNC战队,为中国赛区夺下首个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一时间,和IG夺冠”相关的动态席卷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没玩过《英雄联盟》的朋友或许要发问了,IG是谁?

IG电子竞技俱乐部,旗下有多支以征战不同项目的电竞比赛为主业的战队,而《英雄联盟》便是他们擅长的游戏主项之一。北京时间3日晚间,IG战队在英雄联盟S8全球总决赛中成功夺冠,大多数人或许并不知道,为了IG夺冠这一刻,全中国的《英雄联盟》玩家已经等待了整整8个年头。

这又不禁让人回想起两个月前的雅加达亚运会。同样是《英雄联盟》的巅峰对决,同样是中国队伍问鼎冠军,只是当时的中国代表队,无人出自IG战队。事实上,IG战队并非中国赛区的最强代表,在本届赛事开始前,外界也未将他们视为争冠的最大热门。

一路走来多有不易,赛后,IG队员相拥而泣。 《英雄联盟》官方供图

游戏出品公司拳头公司在赛前对IG给予的官方评价中是这样写的:他们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中单选手,强势的上路和稳定的下路,可以在前期依靠线上操作制胜,所以把他们排在冠军候补的第二档没有问题。”先给甜枣,再扇巴掌”,没想到,最后一支候补第二档”的球队,一路杀入决赛,捧得冠军奖杯。

回溯IG上一次亮相全球总决赛赛场,还是2015年的S5总决赛。当时,IG小组赛2胜4负,犹如过眼云烟,因为没有期望,失望也便无从谈起。不过,而随着阵容日臻完善,IG开始了通往幸福的坎坷征程。

2018年春季赛季后赛,这支在常规赛中创下18连胜联赛纪录的冠军战队饮恨半决赛,刺耳的批判”不绝如缕。夏季赛季后赛,IG又在决赛中不敌强大的RNG战队,无缘国内封王。对比和他们携手出线的战友,IG没有RNG的星光闪耀,也没有EDG的成绩底蕴,夹在中间的二号种子,似乎是最不起眼的那支队伍。

披荆斩棘杀入决赛,IG兵不血刃以3:0夺冠。 《英雄联盟》官方供图

可是,电子竞技的魅力,就在于瞬息万变的不确定。结果揭晓之前,一切都无从预判。小组赛最后阶段,IG以三连败收尾,其中两负FNC的经历在决赛开始前被外界反复提及。也正是因为出现短暂的低迷,让他们以小组第二的身份在1/4决赛中碰到了KT。

这是一次本可以避免的提前遭遇。以下克上难度不言而喻,但IG在5局3胜制的比赛中先声夺人,抢到了三个赛点。尽管被对手扳平,可在生死关头,IG还是用更胜一筹的对线能力将本土作战的韩国战队斩落马下。

中国赛区头号种子、季中冠军赛世界冠军RNG爆冷出局的遗憾,很快被IG用完美演绎弥补。半决赛与决赛,全员以统治级表现打得两支欧洲战队毫无招架之力。或许,对IG来说,最大的考验已经在8强战里战胜了,而心态不骄不躁,最终也助他们得偿所愿,给了自己一个最好的交待。

资料图:某地《英雄联盟》线下赛现场,众多电竞爱好者聚集在现场欣赏赛事。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回首历史,2011年算得上是《英雄联盟》游戏进入中国的元年”。而登陆不久后,这款游戏便颠覆了大多数游戏爱好者的世界。网吧、学生宿舍??一切与电子游戏相关的场所,都有《英雄联盟》的影子。在游戏中,这些玩家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召唤师。

这款长期霸占游戏市场的游戏,很快便在国内拥有了基数巨大的忠实玩家。而一年一度的全球总决赛则成为召唤师”们关注的焦点。过去7届比赛,来自中国的战队只有皇族曾在S3、S4总决赛中杀进过决赛,而IG后来者居上,一举打破了中国战队无冠的尴尬纪录。

专业网站统计数据显示,S8总决赛平均每场比赛吸引了全球近4700万观众,其中,中国观众占比高达98%。而这只是在《绝地求生》等近几年风靡一时的游戏影响之下,大量玩家流失之后的数据统计。可想而知,《英雄联盟》在中国的影响力有多大。

如今,IG捧得全球总决赛的冠军奖杯,压抑在每位召唤师”心中的那口闷气终于纾解。而一次冠军固然配得上LPL联赛的努力,也对得起IG闯过的荆棘之路,但中国战队的脚步注定不会因此逗留。一生二,二生三。接下来,LPL的目标便是像韩国赛区此前五连冠时候一样,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完)

解析 Instagram,洞察产品特征

解析IG的结构,层级和功能后,我们发现它简直可以用单一来形容,但是也不妨碍被全球超十亿的人喜爱,在这十多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IG经历着各种变与不变,但是以UGC的优质图片为核心始终是没有变。

01 自言自语

最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就发现中国的大部分的产品的商业模式发源于国外,【淘宝】对应【Ebay】、对应【Twitter】、【】对应【Quora】、【滴滴】对应【Uber】等等,由于一些政策限制和本地优势等原因,国内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目前发展得非常好。

虽然一开始可能总体的商业定位和模式和国外是一样的,但是到现在,我们自己的产品已经相当的成熟,即使是成熟的产品还会时不时搞出一些推陈出新的新花样,让人惊叹。

当然国内的公司也再不断探索,这几年也惊奇地发现,中国的产品也开始攻陷海外,比如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不管是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多国,都有非常多的用户。据我观察,海外和中国一样,抖音也存在两极化评价,沉迷的人和不满的人依然在争论。

*关于抖音:抖音也非原创,最早脱胎于musical/ly,2015年左右M已在美国已经拥有千万用户,但是抖音依然算是中国的产品结晶,是因为M的团队在上海,后来抖音强大了,字节跳动收购了M。

不过以上都不是重点,这个专题的重点在于坚持使用和观察海外产品的特征,发现和国内产品的不同之处,然后偷偷揣测他们设计的思维和想法。

02 Instagram的探索

国内大家喜欢简称为INS,某种简洁的风格也被定义为INS风,但是海外普遍简称为IG,Insta-词根是即刻”,gram-词根是写”,包括IG自己的短视频功能也叫做IGTV。

以下将主要针对功能和交互的疑惑和思考展开,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想法,欢迎探讨。

体验版本:Instagram Version123.0(IOS)

03 看似图片社交,但并非社交

IG创建于2010年10月,在这十年中,不管是界面设计还是功能增加,IG变化都似乎违背了移动互联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的规律。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往大而全功能不断叠加做,但是IG有一种始终保持初心的感觉。就这一点而言,国内可能像微信和它类似,微信可能在十年间的UI风格上越来越扁平,但是在大的功能的增加上,少并谨慎。

再比如,现在的微博内容丰富程度远超于想象,最终我还是卸载了过于繁琐的微博,使用上了微博海外版。IG作为社交头部软件,始终坚持以优质的图片分享为初心,IG的定位是社交,但在使用的时候,总有一种似乎并不鼓励社交的感觉。

社交行为中,最重要的是个体之间相互往来,他人的评论点赞的行为对发图人来讲是一种反馈和激励,在评论区相互点赞和评论是浏览者互动的重要方式。按照固有的产品思维一定是放大点赞数量,鼓励用户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但是IG的做法和这个恰好相反,首先首页的关注的Feed流的点赞数量是一个模糊的数字,英文版中使用的是thousands of others”millioms of others”等模糊的文案。

另外,在评论区最让我琢磨不透的就是上滑刷新评论,加载出来之后,不能完整看新加载的评论,如果再刷新,又得返回顶部重新点击。查看评论的代价极高,评论内容一般也确实没有什么观看性,一般都是大量的emoji或者是love&peace的短句。在顶部24小时后就会消失的Story”短视频的可互动性就更加弱了,仅可发送对方可见的消息。

如此的交互设计,我猜想还是和IG最开始的初心有关,始终围绕拍摄发表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会相对弱化,轻社交。在如今快要多数上网人就是祖安人”的时代,这样的社区氛围反而让人更加轻松一些,也可以和Twitter等很偏向语言表达的APP拉开差距和定位。

04 几乎淋漓尽致的Stories

Stories上线时间大概是在2016年年初,不管是功能还是交互形式,被国内很多APP借鉴,例如微博/首页的形式,在比如近一年微信推出的即刻”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Story本身也是对Snapchat的借鉴,但是不妨碍我仍然觉得Stories是一个几乎淋漓尽致的功能。

短视频是近些年的趋势,抢占短视频市场是毋庸置疑的,另外IG本来聚焦高质量的图片,Stories反而可以给一些不够优质的视频和图片有了发挥的空间,24小时即焚的设定也不用担心会对帐号有太多的影响,随心所欲分享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同样,微信也做了24小时即刻”的功能,就我自己观察而言,这个功能不温不火。虽然微信增加了了很多入口和提醒方式,但朋友圈使用习惯,很难让人想起来这个功能。即使发送了即刻”视频,观看和互动的人都会大量减少,创作者没有办法产生持续的热情,但我是真的很期望微信能过把这个功能的数据做起来。

最让我感叹的是小小的Stories几乎把主流的交互行为都用上了,其中包括:

「长按-暂停全屏」「点击@XX-进入某人主页」「左滑-下一博主」「右滑-上一博主」「右点-下一视频」「左点-上一视频」「上滑-评论/查看链接」「下拉-返回主页」。虽然看似复杂,使用的时候可以快速上手,使用非常顺手流畅。

而在Stories拍摄和编辑部分,拍摄提供大量基于人脸算法的动态贴纸,多种新奇的贴纸都可以玩上好一会儿,滤镜和贴纸开放了API,很多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贴纸,动效,甚至是视频变形。编辑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创作的小工具,给用户足够的创作空间。另外,Stories还增加了直播,可以说看似简单,但其实功能齐全,交互丰富。

05 IGTV硬碰Tik Tok

IGTV是2018年6月上线的功能,基本上就是在和抖音进行竞争,并且还专门做了APP可在APP Store和谷歌商店下载,但就下载数据而言,远远比不上抖音。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还喜欢把抖音看到的有趣视频放在Stories里给好友看,而在IG第二个TAB下IGTV的露出也仅仅是一个TAG,但IG本来日活和月活都是按照亿为单位的,所以IGTV的数据也不会很差,但是和Tik Tok竞争还是有一些吃力。

IGTV和抖音相似之处是都有算法推荐,首页类似于快手的宫格形式,非抖音的全沉浸体验。进入某个视频详情页后,就很接近于抖音的模式了。IGTV的普遍内容长度集中在2-3分钟,内容质量对我没有强吸引力,部分原因是语言的代价。IGTV内容没有抖音那么无脑”,但也不足够有趣。

大众对与互联网新鲜事物在不断追寻,网红/Influencer的时效期其实比想象中的短,大多数网红都会有自己的鲜明的风格或性格,而受到喜爱,长时间的同种风格可能也会被厌倦,所以Tik Tok就是一个新鲜网红的制造新机器,大众喜欢的新鲜感也刚好被满足了,当然Tik Tok还有各种成功的理由,在这也就不探讨了。

06 最后的几句

随着中国互联网越来越强大,多数APP有了很多功能创新,有了很多可以赚钱变现的商业功能,有了足够丰富的功能抢占你的时间。

随便打开微博等社交软件,内容应接不暇,感叹于开发了这么多日常使用都会忽略的功能。

但IG的结构,层级和功能相比较简直可以用单一来形容,但是也不妨碍被全球超十亿的人喜爱,在这十多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IG经历着各种变与不变,但是以UGC的优质图片为核心始终是没有变。

在中国市场大环境下,做到小而美、专而精真的很难,大众是不是其实苦于繁杂的功能久矣,我并不知道,但事实就是我们产品经理也确实很难改变时代浪潮的方向。

本文由 @舒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韩星IG帐号名称有什么含义?BTOB陆星材最励志

韩星们的IG帐号都有小巧思。(图/翻摄自IG/vousmevoyez、yook_can_do_it、maetamong)

记者潘佳琪/综合报导

Instagram是时下年轻人最常使用的社群软体之一,许多艺人也都会透过IG与粉丝交流互动,而他们的帐号又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有走团魂路线,也有励志路线,真的是非常五花八门!

少女时代的润娥的名称是「yoona__lim」,就是自己名字的罗马拼音,好记又好认,同样模式的还有防弹少年团的Jin,帐号名称就是jin。

润娥直接使用名字的罗马拼音作为帐号。(图/翻摄自IG/yoona__lim)

有的则是用名字进化,例如少女时代的太妍,她的帐号名称是「taeyeon_ss」,就是利用自己的名字,在后方加上少女时代的缩写:SS,让人感受到团魂满满;另外,与太妍同公司的SHINee泰民,IG帐号是 「lm_____ltm」,ltm是李泰民的缩写,而中间的底线有5条,也是代表着SHINee五位成员的意思。

泰民的队长温流,则是使用「键盘输入法」,温流的本名是李珍基,韩文的「李」有时写太草会很像韩文的「马」,所以有时温流会被开玩笑叫做马珍基,所以他就用韩文的「insta马珍基」打字时所对应到的每个英文字母来形成自己的帐号「dlstmxkakwldrl」。

李升勋的帐号是百变怪。(图/翻摄自IG/maetamong)

比键盘输入法更难认的帐号有:WINNER李升勋、金圣圭,前者在开设IG时需要设定大头贴,他在相簿找到了宝可梦百变怪的照片,然后就顺势把名字也叫做百变怪 (maetamong)了!后者帐号是「gyu357」,粉丝还以为后面数字有什么意义,结果他在一次访问中回答说是乱按的,没任何意义。

有些艺人则是使用「谐音」命名,例如BTOB的陆星材,帐号「yook_can_do_it」是利用自己的姓氏「陆」套进you can do it,也有着对自己喊话说:陆星材做得到的意思,非常的励志!同属BTOB的队长徐恩光帐号「btob_silver_light」也相当简单明了,因为韩文的「恩」也是「银」的意思,所以他就直接翻成银的英文了!

另外,Krystal的「vousmevoyez」乍看之下看不出什么,但其实是法文「你看见了我」的意思,跟Krystal本人酷酷的又有点浪漫的气质非常相衬,同属f(x)的Luna帐号是「hermosavidaluna」后面4个字母是自己的名字,完整帐号则是西班语里的「美丽之花」的意思,也是走一个浪漫路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ig社交软件是ins吗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