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社交App(Hily)即将进入中国市场,正面挑战陌陌、探探
一款来自海外的app(Hily)将在11月底进入中国市场,它是一个新型的交友社交软件,往常我们使用的app除了传统的社交玩法外,这款app其自身还带来了更多让人心怡的地方,其中Hily的核心功能就是具备了智能匹配特性。
Hily作为一款新型交友app,它的核心职责是最快帮你匹配到心动的那个TA,应用自身拥有强大的AI人工智能算法,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海选,你无需筛选异性用户,即刻找到那个最与你有缘心动的伴侣。
Hily社交App与2017年8月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创立,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到35000用户,(截止2017年10月)。
后来Hily通过与Snapchat进行建立捆绑合作,与2024年8月该交友应用程序已拥有超过900万用户,这些用户都均来自欧洲和南美洲地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止2018年6月)在中国有网民约8亿之多,人均上网每天达到4个小时,并且年轻用户更是活跃在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超过2亿。
除了娱乐学习外,更多人在进行交友,可以认为在生活中聊天交友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在这其中网络交友必不可少的app又是微信或者QQ。
与传统的社交app之外相比,更偏向交友的应用有陌陌、探探、soul这类App等;陌陌可以说发家最早,它已经经过了多个年头,知名度最高,并且用户一直很活跃,最重要它是以定位来找到附近人进行交友聊天。
陌陌在2018年里其注册户超过1亿,月活跃用户有4000万,每年通过网络交友成功牵手用户都不计其数。到后来陌陌收购探探之后,在国内这方面的交友软件更是没有了敌手。
在国内经常上网的用户相信你对陌陌不陌生,倒是国外的Tinder这个交友软件不知道是否了解过?在国内这个软件使用需要墙一下,用它你可以交到国外的朋友,使用上其和陌陌、探探相似度很高,比如双方都需做出感兴趣的举动才可以进行聊天,这些方式交友现在已经不在有什么新鲜感了,快来看看Hily的交友方式。
Hily实质是一个约会应用,这个词的缩写意义是:嘿,我喜欢你!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人工智能算法,当用户注册了这个应用之后,它会根据你的兴趣爱好、应用程序活动、用户背景进行匹配最佳的异性,不要忘了传统那些交友App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要比它们更有花样玩法。
在2017年里Hily由Alex Pasykov创立,并且它的机制核心是分析和统计用户数据进行分配男性和女性,不再是传统上那样以地理位置和随机获取用户来进行匹配。
并且该应用还会进行对会话进行分析,如沟通中单词和句子受双方喜欢的程度,以此得出你对什么样的异性更感兴趣,现在我更认为,这款交友app更像是以性格来优先匹配更适合的对象。
在中国的用户,交友约会app用户年龄段男性在25~35岁之间,女性在18~26岁之间,80%的用户低于本科,单身群体更是多之又多,其目的都是寻找异性交友,相比匹配方式,无论是地理位置、随机或者是人工智能算法,它的结果都是为你尽快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异性。
Hily有很好的人工智能算法来分配异性与你相识,当你看到对方时,可以选择点赞和滑动过滤进行选择合适的交友对象。
在欧美地区Hily通过2年时间已经累计900万用户,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誉,现在这款交友App即将进入国内市场,抛开传统交友玩法,你会喜欢这个拥有人工智能的匹配方式吗?
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
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B站?西瓜视频?还是别的?
B站是ACG社区,用户大于产品,视频漫画都是内容承载形式。YouTube是视频搜索+推荐,西瓜是视频推荐,技术商业为重,都在实践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商业闭环。
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
曾经中国最接近YouTube的视频网站是土豆,大伙儿自己做的节目,大伙儿互相分享和欣赏。”当时王微说的是,打造媒体内容帝国,里面有无数的频道,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找到自己要看的东西,有人自弹自唱,有人教烧菜。我们还可以插播广告。”
但PC时代的网民明显更需要的头部版权作品,且还存在网速、用户习惯等用户端和创作端的多种局限,走UGC路线的土豆最终被优酷收购最后并入阿里。
16年底时杨伟东说优酷很难兼顾长视频和短视频内容”,17年何小鹏成为土豆总裁表态要20亿砸PUGC短视频,惊人市场预算花完是新土豆转型后惨不忍睹的留存,然后又开始换帅换方向,在这过程中土豆这个品牌基本丧失市场存在感。
如今,短视频火了几年,抖音、快手帮助培养了手机拍摄文化(原来dv文化),vlog这种纪录式内容的兴起等,也是一种对更长视频的接纳趋势。包括横屏对内容的宽容度更高,成熟的UGC作者也会考虑同时向PGC进化(并存的关系),为中国YouTube提供了土壤。
今天手机端的横屏短视频赛道,两个头部产品B站和西瓜视频都以YouTube为对标,在视频形式、创作者生态、内容品类、用户消费习惯上都不同程度的向YouTube收敛。
复盘YouTube关键发展节点形成的核心能力,有助于我们将问题本身思考得更清晰。
一、YouTube的关键发展节点纵观YouTube的历史,有三个关键的发展节点。
第一个关键节点:视频基础设施”,用户上传、分享、观看和搜索视频的第一平台。
2005年YouTube成立,当时面临的市场情况是:海外市场拥有成熟的DV文化,1985年起摄像机年销量破2000万台,2003年后超过5000万台,用户的拍摄习惯已经具备,但视频的存储和分享仍然面临非常多的限制。
2014年红杉资本披露的YouTube的投资备忘录中,创始人这样描述YouTube试图解决的痛点:
视频太大,很难通过Email传递(当时Email附件限制大多小于30MB);影音文件太大存储困难,浏览20个20MB的视频需要1GB带宽,这超过了大多数网站的限额;视频文件格式没有标准化,多个播放器并存,用户需要下载很多播放器观看体验差;视频文件以离线形式存在,用户之间缺乏交流,而且视频和视频之间难以产生连接和导流。YouTube的解决方案是:用户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YouTube会将内容分发给用户,并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格式问题和带宽问题。成立当年的目标是:成为用户生成视频内容的第一互联网上平台,允许任何人上传、分享和浏览视频内容。”
YouTube寻找到了精准的市场切入点:用户已经具备了充足的内容生产能力,通过YouTube降低视频存储和分享的门槛。因此在上线半年后迎来了指数级增长,并在18个月后迎来了谷歌斥资16.5亿美元的收购。
在谷歌的加持下,YouTube占据了视频基础设施”的用户心智,成为用户上传视频,分享视频,再到后来观看和搜索视频的第一平台。由于长尾视频的丰富,从2008年开始,YouTube超越Yahoo,成为欧美市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搜索引擎,并保持这一位置至今。
YouTube上线半年内的PV增长数据
第二个关键节点:向内容创作者分成+TrueView广告机制,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06年10月被谷歌收购后,YouTube希望进一步丰富视频来源,鼓励更专业的视频内容涌现。由此在2007年3月启动了YouTube Partner合作伙伴计划,向内容创作者分享平台广告收益,初始为创作者45%,YouTube55%,后续调整为创作者55%,YouTube45%。
YouTube Partner发起人之一的乔治·斯特罗姆波罗斯称:YouTube 想确保自己可以成为新晋创作者的大本营,他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吸引大众的眼球,还有机会得到一些收入,YouTube甚至可以支持他们全职投入创作。”
内容分成的背后需要有平台强有力的商业变现做支撑,YouTube希望营造健康的平台生态:
希望平台上有更好的内容,这样内容就可以携带广告;希望有更好的广告,这样用户就不会跳过他们。2010年12月,TrueView广告上线,主打可跳过的广告形式。用户可以在广告播放5秒后选择跳过广告,而True”的定义是:只有用户观看广告30秒/同广告产生互动后,才向广告主计费。TureView广告为广告主带来了更高的ROI,用户的观看体验更好,同时极大的扩充了平台的Ad Inventory,视频的前中后都可以进行广告插入。
至此,YouTube形成了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商业闭环,依托平台强力的商业变现能力,能够为创作者提供其他平台2倍以上的收入。专业内容生产者以及MCN涌现,对内容的占据对普通用户吸引力更强,创作者有动力持续创作,用户能够找到需要的内容,视频基础设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第三个关键节点:引入推荐系统、安卓增长引擎、Studio+Platform的全球内容本地化。
随着用户和内容的指数级增长,如何更精准的匹配内容和用户,如何让用户更多的使用需要更好的解法。2011年担任YouTube技术负责人的Jim Mcfadden确立了提升用户时长的优化目标:当人们知道他们是来找什么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会上YouTube,我们也希望在他们不一定知道想找什么的时候,也为他们提供服务。”
由此平台开始了从搜索——>频道+关注——>推荐”的探索历程。YouTube在2011年进行了页面改版,强调频道概念将内容划分为18个品类,引导用户订阅,同时进行了诸多其他尝试:如给头部视频主购买专业摄影仪器,引入Leanback系统等。但对用户人均VV和观看时长的指标正向效果不明显。
转变发生在2012年。YouTube引入了Google Brain团队的推荐技术,并将算法优化的主要指标从视频点击量转向视频消费时长。根据相关报道,指标切换的当天YouTube流量暴跌20%,但用户时长出现正向增长,接下来3年YouTube用户时长年均增长50%,总时长增长20倍。
至此,YouTube开始不断朝着推荐优先的方向转变,四次推荐系统迭代的相关论文成为业界标杆。2016年起弱化频道概念,主页面融合为推荐、订阅、热门信息三条流,至今更是将订阅、热门融合进推荐一条流,推荐成为平台内容分发的首要方式。
推荐帮助YouTube从UGC为主转向以PUGC为主的内容供给,目前YouTube平台上0.64%的内容占据了81.6%的播放。对平台创作者而言推荐也是冷启动的更优解法,推荐系统可以在海量用户中为垂类内容精准匹配用户,创作者只需关心内容的创作,结合YouTube提供的强大数据工具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
在移动浪潮不断蓬勃的同时,YouTube借助安卓系统的增长引擎实现全球化增长,在每个细分市场通过扶持当地Studio实现本土内容供给,复制平台闭环。
在YouTube发展初期,平台通过降低视频的存储和分享门槛,解决了UGC视频的供给问题;第二阶段通过内容分成和广告系统的搭建,促进了PUGC/PGC内容的兴起,形成商业闭环;移动时代通过推荐系统解决海量内容和海量用户的匹配问题,复用安卓系统的全球增长引擎,通过Platform+Studio实现内容本土化。
在这些能力的核心都围绕着如何打造创作者和内容生态:降低内容创作者的生产传播门槛、让内容生产者有好的回报,平台生产者能跟着平台一起发展。
综合YouTube在各个阶段形成的核心能力,回头去解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这个问题会更加清晰。国内头部的两个玩家西瓜视频和B站中,B站的呼声一直很高,不过今天我们打算来聊下西瓜视频。
二、西瓜视频的发展历程2016年9月,今日头条召开第二届头条号创作者大会,大会上首次公开了平台的视频数据:头条每天20亿次的内容消费,其中10亿为视频消费,视频消费已经超过头条上图文点击量的总和;而头条从15年5月才开始引入视频内容,16个月的时间中增速非常迅猛,而视频的供给还没有跟上,很多播放量很高的内容质量还仍然很粗糙;平台每天10亿次视频播放中,93%是10分钟以内的视频,74%在5分钟以内。
张一鸣在大会上分享的判断是:视频内容的生产、分发、互动都已经被智能手机颠覆,每个人都有能力生产视频,推荐系统让信息和人的匹配更高效,视频消费已经碎片化,可以随时随地的消费和互动。
据此,张一鸣在大会上呼吁:短视频正处于大爆发的风口,今日头条将Allin短视频,未来12个月中将拿出10亿来补贴平台上的短视频创作者,希望能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
相比起10亿补贴至今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头条在16年中开始拆分/上线短视频独立产品,对标国内的快手和海外的Musical.ly及YouTube先后上线了火山小视频、A.me和头条视频。其中火山和A.me作为独立产品进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竖屏短视频探索,由女张楠负责。
头条视频从头条主端独立,是男张楠的坚持,他认为美国有YouTube,中国现在也有这样的机会,独立出来可以做的很大,并且拿出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然后才有的西瓜视频。
2017年6月,头条视频正式品牌升级为西瓜视频,2017年11月宣布今日头条APP内,来自西瓜视频的视频消费时长已经占到总消费时长的61.4%,并且比例还在上涨,西瓜视频日均播放量30亿,人均使用时长70分钟,每个用户每天看28个短视频。根据Questmobile数据,西瓜视频2017年日活从517万增长到3270万,增长近5倍。
2018年1月3日,西瓜视频推出直播问答版块《百万英雄》,头条开放了所有的资源,包括原本准备对外出售的广告位留给了百万英雄,一个半月的直播答题风口助推包括西瓜在内的头条系产品低成本快速增长,西瓜视频日活增长超千万。
2018年春节过后,持续一年半高增长的西瓜视频开始进入产品突破期,一方面是直播问答涌入大量用户的低留存需要优化,另一方面需要应对整改风暴。4月,广电总局、网信办对快手与头条系短视频平台进行约谈,头条系产品从4月5日起开启整改,内涵段子因此下架,西瓜视频关闭移动端视频上传、直播、弹幕等功能,下架50万嫌疑视频,处理4万问题账号。
近一年多以来,西瓜视频在创作者生态、垂直内容供给、综艺、直播等方面苦练基本功突破产品,而同期的B站成功完成上市,在内容品类的泛化、直播、综艺上也有诸多探索和成就。从核心能力维度,我们审视一下这两个产品同YouTube的异同。
三、核心能力:创作者生态、商业闭环、增长和推荐 1. 创作者生态+商业闭环在内容形态上,根据制作者和内容的专业程度可以有UGC、PGU、OGC等划分。YouTube的路径是初始立足于UGC,通过内容分成完善PUGC,成为UGC和PGC的绝对霸主,15年开始通过YouTube Red/Premuim探索长视频OGC,不过做的不太成功。
B站和西瓜视频,B站在UGC上占了非常强的位置,在巨头长视频战争的夹缝中走出一条艰难又踏实的道路,初始依靠游戏、番剧品类确立AGC文化调性,吸引创作者涌入。后续在内容泛化上也做的非常成功,生活、音乐、科技等垂直版区都打开了天花板,在长视频巨头林立的环境下成为一二线城市用户看多元内容的第一选择。
目前B站立足于UGC,努力补足PGC生态,在18年1月上线创作者激励计划,向UP主分成,目前在73万UP主中覆盖16万。
西瓜视频一开始发力的领域是PGC,在头条号体系内就已经开始内容补贴,初始内容偏粗糙,创作者在补贴激励下成为剪刀手或搬运工,后续在平台建设下游戏、娱乐、三农等品类陆续取得突破,通过设立金秒奖提高短视频质量。目前已经在游戏、三农、Vlog、时尚、音乐、体育等垂直类目形成不错的内容生态。
在内容分成激励下,西瓜视频基本上以PGC为主,平台披露的PGC创作者达到30万,目前通过建设Vlog等方式刺激UGC,Vlog作者现在超过7000人。
在内容画风和用户感知层面,B站更多关注文化内核与核心用户,头部内容品类是游戏、生活、娱乐、影视、番剧、科技、音乐;西瓜视频更关注内容多样性与大众用户,头部内容品类包括游戏、三农、Vlog、美食、时尚、音乐、体育;两者在内容品类上相近,但在内容供给量上已经有一定的差距:B站每天视频供给量7万条,西瓜约在30万条左右,YouTube供给量在360万左右。
YouTube随着平台发展,PGC逐渐成为平台主流,而UGC已经更多被Instagram、Snapchat、Facebook等产品占领,目前YouTube平台上0.64%的内容占据了81.6%的播放。
从这个路径来看,能否跑通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闭环非常关键,PGC创作者有收益才有持续创作者的动力,用户能在平台上看到需要的内容,商业收入反哺作者。
依托头条的商业变现系统的西瓜视频在商业闭环上明显更胜一筹,创作者收入来自广告分成,目前平台依靠Feed流和后插广告变现;B站一直以来的问题是商业闭环还没跑通,游戏收入超过60%,广告收入占8.2%甚至略少于直播收入,哪块收入给创作者,怎么给创作者更好的激励一直是个问号。今年1月份的金秒奖上,西瓜披露了年收入过50万的创作者突破600位,而在几天前的6月29日,B站游戏区的头牌敖厂长上了西瓜的开屏,把最新视频系列《厂长来了》独家放在了西瓜上。
用爱发电很难持续,阿婆主也是要恰饭的呀。
2. 推荐系统和用户增长YouTube的推荐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绝对的第一梯队,在用户增长端则相当粗暴:谷歌依靠其安卓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要求手机厂商必须预装包括Google Play、YouTube、Gmail等在内的多款应用;同时谷歌搜索引擎在搜索中强导流,所有视频搜索结果都会导向YouTube。
虽然YouTube的搜索占比一直非常高,但从平台的产品动作来看推荐系统能够帮助海量内容和用户更高效的匹配,让用户不仅仅是带着目的来找内容,更多是无目的的来消费内容。强劲的用户增长使得整个平台的内容消费和商业变现流通速度更快,网络效应更强。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复用了头条推荐能力的西瓜在中国是第一梯队,而西瓜的负责人张楠曾负责头条的增长团队,对各种增长方式的把握能力为人称道。最典型的战役是18年的直播答题风口,西瓜视频是最早布局的玩家之一,帮助西瓜、抖音等产品在1个月内获取超过千万的DAU增长。
B站目前的分发思路还是以频道+关注+搜索为主,从实际的用户反馈首页的推荐做的还不够精准,用户对新内容的拓展更多依靠热门视频、排行榜,UP主的冷启动的难度相比推荐更高。
在用户增长端,B站长期依靠社区文化氛围和用户自传播驱动增长,往往是QQ群里一个重度用户不断安利就能带来一群的用户,而这些由于文化氛围而来的用户会对平台的初心”非常敏感,这也是B站在商业化上非常谨慎的部分原因。
在用户自传播增长之外,B站的用户增长工具还比较匮乏,在目前一二线城市用户为主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下沉用户的拓展和年龄结构的泛化是将面临的挑战。
综合来看,在核心能力上西瓜同YouTube更趋同,B站受益于社区文化也站到一个不错的位置。然而社区文化能否解决产品在商业闭环、推荐和用户增长上的薄弱吗?这个问题要真切的打一个问号。
3. 其他对比在核心能力之外,西瓜和B站同YouTube也各有异同。
YouTube为了解决平台上的版权问题,在2007年投入巨资建立了Content ID版权系统,帮助版权所有者识别平台上的侵权行为,帮助版权所有者在平台上变现。头条在2017年上线了灵石系统,使用了同Content ID的版权机制相同的解法。
YouTube在主端产品之外,进行的直播、订阅会员、自制长内容探索都不算成功,逐步收缩后撤,而西瓜和B站在内容形式上都在尝试拓展更多维度。
西瓜直播在18年1月上线,去年10月份的西瓜Play上宣布顶级主播的单场在线最高达到510万,目前直播也成为头条的一个核心战略。据36氪报道今年3月头条成立直播大中台,支撑旗下所有直播业务。B站直播是其新业务拓展上的亮点,收入占比甚至高于广告收入。
三者目前都在做自制长内容的尝试,YouTube在16年推出YoutubeOrigianl原创剧集,是订阅会员Youtube Red的独占服务,内容上找头部YouTuber出演真人秀,低成本采买电影、电视剧等剧集,平台投入不够,内容质量不高,同时Red会员的免广告功能也不够吸引人,用户不买单。
B站以独占的版权动画、纪录片拉动大会员,而以Up主为核心的《故事王》们拉动用户活跃填充平台内容。版权内容驱动下的大会员有着还不错的增长,同时也带来占营收50%的内容成本,自制综艺《故事王》、《穿越吧》等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西瓜在去年8月宣布进军自制综艺领域,投入40亿打造原生移动综艺,通过短带长,长反哺短的方式拉动平台数据,打法上更为激进,砸重金请明星做专业内容,目前在口碑和效果上还没有明显的体现。
结语B站是ACG社区,用户大于产品,视频漫画都是内容承载形式;YouTube是视频搜索+推荐;西瓜是视频推荐,技术商业为重,都在实践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商业闭环。
B站社区属性重,有鲜明的ACG文化,强调个性,品牌感较强,某个层面上类似网易主打的有态度的新闻”,做的是一代年轻人的生意。头条一直都是说自己是没有态度的资讯”,相对要强化工具属性弱化特有的品牌,因为西瓜视频需要把合适的内容给合适的人,不分年龄地域财富。
西瓜的用户对西瓜忠诚,B站的用户对UP主忠诚。”
作者:潘乱,公众号:乱翻书(ID:luanbooks)
本文由 @潘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中国的Snapchat(多闪”等)为什么不能够存在?
感谢作者: 次世代经济研究所 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本文,感觉与本人的观点差不多,但作者认识更加深刻,分析的也很 有条理和清晰,一篇深度好文分享给大家
中国的Snapchat(就是多闪”这个样子的东西)”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短视频即时通讯,同时长期被认为是中国潜在的00后社交”产品,Snapchat也是为数不多Copy to China失败的C端独角兽产品(已于2017年登陆纳斯达克)。
该话题缭绕中国一代又一代社交产品创业者和投资人心头多年已成心病,从忘了爱到忘了痛,今天我们却再次提起,是因为,第七届刻舟求剑大赛终于有人报名了!
欢迎字节跳动的多闪”!
中国的Snapchat为什么不能够存在?
因为人均GDP不够。
一、腾讯与即时通讯
社交创业一直能够激动人心的原因,在于大家都不假思索地对标了腾讯,并对社交”这个模棱两可概念的深入思考进行了主动性放弃。
腾讯若撇开一切增值服(包括游戏)本质是一家通讯公司,社交产品若想做下一个腾讯,心里只要默念我要做下一个中国移动”,应该就有点数了。
经济学教科书上讲到自然垄断”概念时往往会用电信通讯公司举例:前期大规模的基站建设和资本开支形成了巨大壁垒,一旦建设完毕即形成自然垄断,后来者几乎没有机会。
经济学教科书应该再与时俱进地补上互联网通讯公司:早期大规模的用户导入和习惯培养形成了巨大壁垒,一旦产品活跃完毕即形成自然垄断,后来者几乎没有机会。
超越腾讯的条件和超越中国移动是差不多的:首先必须等待通讯设备全面更新换代的时间节点,其次腾讯和中国移动必须对新一代业务进行主动性放弃,这样才能给后来者带来机会。
不是还有颠覆式创新吗”?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个概率问题,只是当你选择好颠覆对象时,心中对概率有数即可。
腾讯从提供QQ服务到提供微信服务,和中国移动从3G到4G并无本质差别。大概率腾讯会继续提供下一代互联网①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 IM)产品,就像中国移动不可能错过5G一样。
但是,社交不止是即时通讯对吧?
事实上通讯就不该被划入社交,除非你认为中国邮政和中国移动都是社交公司?
从异步通讯的书信到即时通讯的短信,再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的QQ和微信,什么时候通讯就变成社交了?
之所以通讯成了社交”,一方面是在中国电信业即时通讯服务的洪荒时期,QQ作为一个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开放了在线好友搜索”的入口,交友和网恋使得QQ具备了社交功能,但电信公司的168声讯台也提供类似服务。
另一方面在于QQ模仿Facebook推出QQ空间后,网络电话本”中的好友动向”被展示了出来,此刻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NS)便诞生了,在即时通讯之外,我们多了一个通讯录好友近况观察平台:QQ对应QQ空间,微信则对应朋友圈。
这里便涉及另一话题,西方由于电信业即时通讯(短信)更早地普及,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SNS)在互联网社交产品中率先成为了主流而不是即时通讯(还记得ICQ和MSN吗)。
直到移动互联网出现(新的移动设备替换了旧的PC设备),西方互联网即时通讯(IM)产品才开始真正爆发:
包括WhatsApp,KIK、Facebook的Messenger乃至Snapchat等,中国也因电信业发展阶段的原因,在PC时代给QQ留下了时间窗口。
也正因为此,QQ空间晚于QQ出现而不是早于,朋友圈也必须基于微信的出现才能诞生,这与西方是不一样的。进而在中国QQ空间和朋友圈这样的社交网络(SNS)产品天然地附属于即时通讯(IM)。
电信业发展阶段”和人均GDP发展阶段”也是匹配的,中国版Facebook并不是人人网而是QQ空间,具体说是城乡结合部版Facebook,毕竟孵化了伟大的非主流”文化。
和社交”一词类似,社交网络(SNS)也是一个广义概念,其可涵盖QQ空间、朋友圈及Facebook等,同样也包括微博和Twitter。
但Facebook、微博和Twitter有一个更好的名字:社交媒体,我们简称之为:②媒体(Media)。而QQ空间和朋友圈我们暂称之为社交网络(SNS),原因见后文。
社交媒体在业界虽然也会被称作社区”,但无论是媒体”还是社区”,其与即时通讯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是一对多广播式,即便互联网提供了UGC广播功能而广电和出版系统没有,后者则是点对点式。
媒体(Media)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和传播内容而非通讯,虽然微博和贴吧都可以加上私信功能但非主要矛盾:微博拿掉私信还是微博,微信拿掉通讯就不再是微信了。
二、抖音与社交媒体
抖音则是一个典型的媒体(Media),也即社交媒体。
不仅如此,抖音的出现和成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不以创业者的意志为转移。
前面我们谈到,通讯公司即电信公司,游戏只是增值服务(类似移动梦网),因此互联网即时通讯(IM)产品更迭严格遵循平台间技术演替,即计算平台的变迁,如PC到手机再到下一个平台级计算产品。
注:检验是否平台级的标准在于能否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几年前的电视盒子、游戏主机和当前的VR设备都不是,原因包括技术成熟度和人均GDP阶段,很多人连客厅都没有哪来的客厅经济,但大家都有手。
而平台内技术演进,即移动通讯技术本身的发展,如3G到4G再到5G,是移动社交媒体(Media)产品更迭的核心驱动要素,即传播媒介的富媒体化。
你可能无法想象图片分享”App曾经是一个品类,Instagram出现后,随着中国4G的商用,给图片打标签的Nice”出现了,随后出现的是首个国民级贴纸软件In”。
在此之前首个国内流行的贴纸App是略带原宿风和蒸汽波的国外产品Catwang”。
直到人脸识别技术成熟,手动贴纸变成了自动贴纸:Faceu诞生了并在2016年春节爆款。
注:Faceu已于2018年初被字节跳动公司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Faceu也是第三届刻舟求剑大赛的选手,自动贴纸这一创意更是来自Snapchat在2015年二季度上线的功能(吐彩虹)和韩国选手Snow(韩国版Snapchat践行者(手动笑哭))。
这种技术本源使得In和Faceu事实上都是高举社交旗帜的拍照工具,只是前者号称要做Instagram,后者号称要做Snapchat。
做产品要解放思想,更要实事求是,互联网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过程。
互联网产品没有百年老店,其都是技术进步浪花上的小舟,伴随潮起潮落走完自己的生命周期并留在用户的青春记忆里。
2013年4G商用时中国手机人均月流量约90M,到2016年抖音上线前夕,这一数据达到了600M(2015年移动直播类社交媒体爆发),这为进一步的富媒体形式:短视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同样在2016年,中国19岁以下网民占比达到57%,这一数据在2011年为46%,在2006年则仅有7%,这使得抖音直接承接了最年轻的一批网民,而快手则因出现的太早,而无法看到更多小萝莉(虽然快手在GIF时代仍然是最年轻的移动应用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和快手都是工具转媒体的典范,快手GIF在2011年上线时对应了3G网络环境下的GIF动图媒介形式,和4G环境下抖音提供短视频媒介形式存在类似技术逻辑。
可以明确预料的是,5G的商用必定带来社交媒体的新机会,但5G并不会带来即时通讯的新机会,包括短视频即时通讯,计算平台的变革才有可能。
注:5G网络切片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交互超预期的可能。
注:In和 Faceu为什么没有成功转型媒体呢?因为二者产品的技术逻辑皆不来自移动通讯技术进步,而是触摸屏图片编辑和计算机视觉,而后者还想做短视频即时通讯。
至此,移动通讯技术进步是抖音崛起的最重要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则是:腾讯常年缺乏社交媒体。
三、腾讯常年缺乏社交媒体
虽然朋友圈和QQ空间看上去是强大的社交媒体”,但如前文所述这种依附于即时通讯(IM)关系链上的非开放社交网络(SNS)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必须拥有独立于关系链的广域内容入口。
即不依附关系链的个人内容搜索入口,QQ空间也只是在近年才加入这一功能(你可以搜索出非好友发布的动态,微博、贴吧则天然地可以),开始往社交媒体转型但并不彻底。
朋友圈的定位则使其公众平台之外的个人内容仍然是封闭的。公众平台当然不是社交内容,因此除去QQ空间姑且算半个社交媒体之外,腾讯并不拥有任何社交媒体(Media)(直到微视诞生)。
注:微信搜索属于广域搜索引擎,其并不能获得关系链之外的个人内容。
这也是社交网络(SNS)和社交媒体(Media)的差别,两者为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我们可以将QQ空间和朋友圈称之为社交网络(SNS)但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社交媒体(Media)。
从这个角度看,抖音和腾讯的任何社交产品都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腾讯本来就没有社交媒体,错过短视频社区(媒体)就并不意外了。那微视”会不会成功呢?
事实上腾讯通过微视”做短视频媒体”和抖音通过多闪”做短视频即时通讯”是一种镜像关系,都是在尝试用自己的主要矛盾来强行孵化次要矛盾。属于简单线性外推。
注:多闪”官方面向用户的描述好友小视频社交App”的学术说法即短视频即时通讯”。
注:事实上2015年美图(三届选手)内部孵化了类Snapchat产品闪聊”,一度吸引了很多小学生用户,最终当然也天然地失败了。
从闪聊”到多闪”并不是因为产品经理们语文不好,而是技术驱动的新交互形式确实没有出现导致词穷了(多闪”应该获得刻舟求剑最佳新人奖)。
因此看名字(以及LOGO)便基本可以判断社交产品的成败:名字和LOGO是产品经理对产品定位的最终极体现。
讲到这里,我们要谈一个词:少年心气。
四、少年心气
2012-2013年间,我可能每天刷陌陌到凌晨,因为和几乎无限下拉的妹子搭讪是一种惊愕体验(即便回复转化率1%,见面转化率1%,最终见面率1/10000)。
进而我认识了很多中学生(女),直到陌陌变成酱缸”:绝大多数③交友(Dating)类社交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表现:水分不断蒸发剩下淤泥,进而无法再畅游其间。
中学生让我加她们的快手GIF,虽是由数张自拍拼起来的伪动图”却也充满青春年少的气息,直到快手变成直播软件开始记录更多人的世界。
多年来,我不再拥有这样的体验。
直到抖音的出现,我找回了这种感觉。
年轻的用户(最好是女)是社交产品中的锦鲤,观音瓶中的甘露,是此时此刻的云朵,是河流对岸的花火,不用肌肤之亲,不要一蔬一饭,给你不死的欲望,向你疲惫生活中,注入最后的英雄梦想:这便是少年心气。
因此抖音诞生于中国手机人均月流量达600M时期和诞生于中国19岁以下网民占比达到57%时期一样重要,后者也是产业基本面变化自技术路线维度之外的唯一维度:
代际差异(暗含人均GDP假设,见概念成长红利”,《从非主流到AB站》),其共同属于中国互联网深化(我此刻正在提出的一个概念)”趋势的三大表现:网民低龄化、移动富媒体化与交互碎片化。
2016-2024年恰恰是中国互联网深化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化率(网民占比)即将开始超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比),其他相关量化数据我们暂不在本文给出(可关注后续文章)。
互联网深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个在学龄前儿童中广受欢迎的动画片中的人物:长得像吹风机的猪,其在沃尔玛只卖不到十块钱的周边:小猪佩奇手表(不具备任何看时间的功能),会被买到断货并出现在众多成年人的手腕上,并且还能与社会人”发生联系?
对,这就是小猪佩奇的社会化传播。
而在小猪佩奇”因抖音”而完成社会化传播成为更彻底的网红之前,事实上其表情包已经在中学生的QQ群里流行好几年了(锦鲤文化也是如此)。
未成年人作为网生文化和亚文化天然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很快发现了小猪佩奇这个优质标的:
其诡异且意味深长的长相和堪比成人童话的蠢萌故事情节让她天然地成为了表情包素材并实现大众传播中的社群共鸣:泛二次元的精神内核(在此暂不展开)。
00后通过QQ将小猪佩奇孵化成了表情包(半富媒体)使之成为正统网生文化”,年轻的网民再进一步通过抖音将小猪佩奇通过视频(富媒体)社会化传播到线下场景。
QQ也是充满少年心气的,只是在进一步富媒体传播技术环境到来之际,抖音占据了富媒体社会化传播的产品生态位,腾讯没有。
这是第一次一款C端互联网产品,开始将网生文化全面带入线下场景。这是技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不以创业者的意志为转移,仅以时代技术环境演进为转移。
注:事实上百度贴吧、QQ空间、B站和抖音为中国社区类产品四大里程碑,分别对应中国互联网深化的不同阶段和条件。
这将带来更加值得关注的一个后果:网生文化将开始全面接管线下场景。近年我和很多商业地产以及零售品牌企业家强调过这一点,这里暂不展开了。
至此,抖音天然成为新媒体营销平台乃至电商平台,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抖音”名字自带少年心气,延续微信命名逻辑的微视”,则充满了克制。
社交媒体属于社交产品的一个类别,传播少年心气的抖音则可称之为青少年社交产品”。
这让我想起2014年9月18日我在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的演讲主题:《别告诉我你懂90后:腾讯或将错过下一代青少年社交》。
事实上腾讯错过的只是青少年社交媒体,青少年即时通讯(及其附属SNS)仍非QQ莫属。
五、交友(Dating)
中国文字强调意会,正因为此社交产品”是一个十分不精确的概念,甚至包含带有社交属性的产品”。
因此我们对社交产品”进行了界定,事实上前文已逐步提出:①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②媒体(Media)与③交友(Dating)。
注:如前文所述,朋友圈和QQ空间这类在中国国情下依附于即时通讯关系链的媒体”,我们把它们归类为即时通讯产品的附属功能进而不单独列出。
前文谈到即时通讯(IM)产品更迭严格遵循平台间技术演替(如绝大多数移动即时通讯产品诞生于2011年),媒体(Media)更迭遵循平台内技术演进(随技术路线逐步诞生)。
交友(Dating)类产品也即大众所说的陌生人社交”则介于两者之间,技术路线建立在平台内技术演进(演替更好)及外围技术进步带来的用户入口革新:如LBS、移动支付、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约束进一步下降。
注:基于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入口的交友类产品尚未被验证,值得高度关注。即扫脸加好友模式。
用户入口即破冰机制:陌陌通过强制搭讪破冰,探探通过双向确认破冰,比心通过花钱破冰,SOUL通过性格标签破冰,ZEPETO则通过虚拟形象破冰等。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和媒体(Media)事实上只要考察技术路线便能判断成败,而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用户入口也即被称为玩法”的东西又让我们一头雾水,什么才是好的玩法呢?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惊愕体验”。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阿瑟·克拉克
好的产品也是如此。——《别告诉我你懂90后》
2010年发签名可以附上地理位置(LBS+SNS),让人惊愕为什么要暴露自己;2011年按住手机说话(触摸屏+IM)是一种奇观,看上去既滑稽却也好似魔法;2012年刷出无限妹子(LBS+IM)并与之搭讪让人欲罢不能。
2013年的余额宝以及来年的红包(移动支付),2014年的美颜(高斯模糊),2015年的移动直播(CDN)。
2016年自动出现在脸上的贴纸(计算机视觉)以及扫一下啪”地一声开锁(C端物联),2017年一年百倍涨幅的代码(区块链)等等都给了大众超预期的惊愕体验。(2018年没有热点,经济调整(技术协整)的典型特征)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之后便习以为常。好的产品也是如此。
没有惊愕体验的社交产品”都是耍流氓。
六、人均GDP
最后,我们把①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②媒体(Media)与③交友(Dating)类主要产品(以及一些参照产品)放进一个纵轴为人均GDP、横轴为内容富媒体化(娱乐性)程度的坐标里:
可以看到知识工作者生产率较高但娱乐性较低,乞讨卖艺者生产率较低但娱乐性较高,从这个角度看,直播和要饭没有本质区别,主播和乞丐的职业都是演员。
未成年人更多选择QQ而不是微信也在于其对通讯效率(生产率)不敏感但对个性化程度尤其敏感(以及QQ的社群因素,在此不作展开)。
富媒体即时通讯(类Snapchat产品)处在社交生产率矩阵”左上角,其在中国迟迟无法成功在于中国人均GDP仍处较低水平。
事实上过去唯一的技术节点在2011年前后,但人均GDP不够,机会转瞬即逝,再作贪图无异于刻舟求剑。不如等待下一个计算平台的到来。
富媒体社区如直播及抖音则可以成功,原因在于其处社交生产率矩阵”右下角,对人均GDP的要求并不高。
高质量乃至媚俗的表演(短视频社区)与人均GDP无关。
高质量的常态化生活方式(短视频即时通讯)则与人均GDP高度相关。
这是大眼瘦脸也解决不了的。
内容创作本是一个低效高质的表演过程,这与即时通讯是天然违背的,小丑会下班,疯子才不会。
我才十几岁,我好累。”
我们若以短期(三年)为尺度,除非新的计算平台更替到来,多闪”不会成功,不会因为其作为抖音私信功能的单独拆分而成为平台级短视频即时通讯产品,如果这样也算成功的话,微博也可以将私信”功能独立成即时通讯App了。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但这可能就是少年心气吧。
对了,你问我为什么写了这么多。
因为我也做过中国版Snapchat”。
我们都,无谓的倔强过,
无知的勇敢过,
到现在却无话不说,
过往像璀璨的花火,
就算注定凋落,
把名字刻在天空过。
风险提示
我一直在思考本文的风险提示:即在哪些情况下,本文的结论会被推翻。这些可能更具建设性意义。
撇开监管等非市场化因素及不可抗力。短期可能存下如下风险点(可能性从小到大排列):
注:短期均指三年内。
1.中国名义人均GDP超预期改善;
2.技术进步超预期,计算平台更迭超预期;
3.物联网建设超预期,5G网络切片应用模式超预期,伪计算平台”出现;
4.整容技术进步及其市场化进程超预期;
5.00后财产性收入或转移支付超预期增长,个人资产负债表超预期改善;
6.房价超预期下跌(累计**%以上),通货紧缩超预期,工资刚性带来实际收入改善;
7.《婚姻法》的某些修改;
8.二次元文化世俗化进程超预期(预期:2024进入主流话语体系,2025彻底完成世俗化);
9.多闪海外市场增长超预期(本文正文的所有分析都是基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