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效果广告是什么投放方式

效果广告是什么意思?

目的,要求不同。品牌广告是指已经有很多积累也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做。效果广告是精准投放,聚焦目标。

广告的价值和效果?

最受不了的是,头条里的广告,大都是发疯式,发飙式,发癫式广告。

一文讲透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本质区别

大多数品牌营销圈的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即当下品牌是应该投效果广告还是投品牌广告?这篇文章里,作者探讨了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区别,一起来看。

投效果广告还是投品牌广告?

这个话题是最近些年品牌营销圈里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上到百亿体量的世界五百强品牌,下到规模几个亿的中小品牌,不仅甲方的品牌创始人和营销负责人在关心和权衡,乙方的大小媒介公司和大小广告公司也都在争议。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议多年下来,也没有明确和清晰的共识结论,甚至连两者的区别都少有人能讲清楚,大部分公司还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和逻辑来决策以及分配营销预算。

这里面的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复杂的地方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阶段的品牌公司,面临的营销(渠道和媒介)问题是不一样的,加上内部组织架构差异很大,导致营销预算的分配逻辑和结果衡量想要做到很清晰是困难的。

说简单也简单,其实只要把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的本质弄清楚,知道二者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就知道该基于自己的业务状况如何去分配预算和衡量结果了。

其实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的定义不够精准,精准定义应该是:效果曝光(广告)=渠道类曝光,品牌曝光(广告)=媒介类曝光

效果广告:本质就是能够直接带来销售行为或ROI回报的曝光,大部分是精准人群和竞价的售卖模式,归根到底是渠道流量。

品牌广告:本质是不能直接带来销售行为或ROI回报的曝光,大部分是通过泛的媒介完成营销信息传达的,是媒介带来的流量。

这个我在之前文章里面已经说清楚了(文末附抖音底层逻辑篇),渠道曝光和媒介曝光本质的区别除了能否承担完整交易链路之外,就在于覆盖人群的精准度(更严谨讲是人群背后的需求精准度),决定一切媒介或渠道价值的,就是媒介或渠道背后人群精准度的高低和规模。

媒介可以曝光,但人群泛,且需要激发购买需求,不能完成交易链路,所以曝光的广告费便宜。

渠道可以曝光,且人群更精准,大概是带着需求来的,能完成交易链路,所以曝光的渠道费用昂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事,就很容易明白:

不管是百度搜索流量还是淘宝、拼多多的搜索流量,这些流量都是精准的渠道流量(效果广告)。为什么?因为来的人大概已经是带着购买需求来的,所以他们会搜索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来的一大堆展示结果,本质上就是货架,货架上有很多满足需求的同类商品,而用户只需要在货架上筛选并下单,这个交易就完成了。

大部分情况下,品牌当然是优先想办法要把渠道流量吃干抹净,比如在自己的类目把流量转化效率和变现规模做到最优,那这个货架类目的大部分流量都能被你吃进嘴里,因为渠道要追求最高的流量变现效率,同样的流量给哪个品牌能让渠道赚到更多钱,就会给它。

这时候企业要想进一步增长怎么办?渠道本身的流量就那么多,而且如果是竞价的情况下,流量规模越大,你的成本就会越高,ROI会变低。这是因为流量的边际成本变高了,有些用户本来不想选择你的,需要你多次触达才能被你转化掉,转化成本高了很多。

更高效的动作是去渠道之外的媒介上找用户。

因为一个用户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是在媒介上的,而不是在渠道里(我们一天接触渠道的时间和频率有限);

所以渠道的最大价值是承担用户需求的转化,而很难完成用户需求的激发。

而媒介恰恰相反,你在媒介上做广告做营销,媒介本身对于多样化信息形式的承载和信息的高效传达,是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用户需求的,也就是媒介广告的核心价值(激发用户需求、提醒用户购买、强化用户信任、创造精神体验等),用一个词总结就是媒介广告可以完成商品的预售,种草就是预售。

当一个用户在媒介上看到过你的广告之后,又去渠道的货架上产生购买行为,那最终选择你的概率最大。

所以当清晰理解了这个逻辑之后,什么品牌适合做媒介广告呢?

1、单纯在渠道维度的竞争已经胜出了,成为类目销量老大的品牌,必须要做媒介广告,去教育市场扩大市场,不做就很难继续高增长,只能随着渠道本身类目的增长而增长。

(这里面有个重点:虽然教育用户成本很高,但是收益更高,因为你教育来的用户大概是选择你的,而不是其他品牌)

2、在渠道里排第二第三的品牌,单纯靠渠道本身维度的竞争赢不了老大的时候,就想要能不能在渠道之外的媒介广告上完成预售动作,从而反哺渠道的竞争,做到弯道超车。

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不建议品牌在媒介上做广告,因为效率不够高,对渠道的反哺力量有限,这个时候大概率是渠道策略或者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太够,重中之重是优化产品和渠道本身,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你做了品牌广告,用户被你说动了,但是用户去渠道上做实际成交的时候,很大可能就被老大老二更好的渠道营销能力给截流转化了。

所以品牌广告不是所有阶段的品牌都适合做的,但是如果品牌的业务体量到了一定阶段还不做品牌广告,那大概率是很难持续赢得竞争的,会逐步在渠道里弱化竞争力。

以上关于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的本质逻辑理解清楚之后,接下来再简单讲一下不同阶段的品牌,该如何分配不同类型的广告预算。

在财务统计口径里,一般上市公司财报里的销售费用就包含了渠道费和市场费,也就是渠道流量的费用和媒介流量的费用,但是这两者的占比在不同的行业里差异是极其大的。

(放一张网图感受一下)

比如游戏行业流量费占比高达惊人的93%,人员工资只占比6%,这就是游戏行业俗称的买量;

比如厨电行业,渠道费用40%、广告费用26%、人员工资14%,这个还算是相对均衡和健康的。

不同行业渠道费和广告费的占比差异本质决定要素有两个,第一是行业属性,第二是公司业务周期。

行业属性:一般规律下,越是耐消品或长决策周期的,渠道费率占比就低,广告费用占比就会高一些。

业务周期:越是早期,体量越小的公司,渠道费率占比就高,广告占比就低一些。

比如食品饮料行业,年营业额一个亿的公司,基本全是渠道费,极少的市场广告费,到了十个亿,可能市场费用占比也就销售额的2-3%,但是渠道费率一般是20-30%。

但是到了几十亿几百亿体量的时候,有时候广告费比渠道费率还要高!

这个本质就是品牌在不同的业务阶段,到底营销费用投入在渠道上效率更高,还是投入在媒介上效率更高的问题,由于这个话题很大,本文暂时就不过多赘述了。

作者:木木的营销思考, 微信公众号:木木的营销思考

本文由 @木木的营销思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什么是效果广告?

1.定义:

基于广告效果,广告主只需为可衡量的结果付费。针对最接近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探索阶段(刺激产生购买欲望,目的是促进销售(或其他消费者行为)。

效果广告的营销目的是促进销售(或其他消费者行动)。考核具体效果数据,例如CPC、CFA(激活、注册、购买等)、ROI等等,但更多时候在乎效果的转化和性价比以及带来的销量。通俗来说,就是广告的目的是实现效果转化。

2.特点:

快速反应、以效果为导向,一般为信息流、广告联盟、DSP等,而且结合二维码以及联系方式,投放时间从一般为几天到半个月不等,基本上当天投放当天就能看到效果,而且通过一些成熟的平台,所有广告的点击量、转化率都可以实时的监测,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立即停止投放减小损失。

3.与品牌广告的区别:

广告界内品效之争,由来已久。简单来说,效果广告看重短期效应,而品牌广告则更看重长远的品牌效应。

效果广告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品牌广告的特点则是长远持久。品牌广告它是以建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为直接意图的,突出传达品牌在顾客心目中占据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因为短期的广告曝光,是无法打造出一个品牌,像华为、农夫山泉,百雀羚,杜蕾斯这种品牌,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一个卖点在打造,来占领用户心智,以此来构成品牌效应。相比而言,效果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品牌广告更能让用户铭记;效果广告比品牌广告更能核算出投入产出比。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各有优缺。因此,如果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同时投放,二者相辅相成,更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历史终会抛弃那些不懂“效果广告思维”的品牌人

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效果广告这种产物?效果广告思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效果广告思维如何应用到品牌广告上?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们做过一个有关“广告”的实验,实验想探讨如何让人们多吃果蔬食品。像你知道的大部分实验一样,他们把受试人分成两组,让他们看不同的广告语:

健康生活,每天五种果蔬;在餐厅盘子里,每天都放五种果蔬。

这两条广告语哪条更好?

我想几乎所有的人第一反应都是第一条,这和实验的结果一样。

但如果我们换个问法:这两条广告语哪条更有效?结果会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

只读了“健康生活,每天五种果蔬”的受试人并没有改变饮食行为。只读了“在餐厅的盘子里,每天都放五种果蔬”的受试人,每天摄入果蔬量提高了25%!

更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都说第二条广告语“太土”,并说这条“土了吧唧”的广告绝不会影响自己的行为,但它们很快就遭遇了大型“真香”现场。

这个实验给所有广告人一个很大的警示:我们认为的好创意,常常是无效的。这几年,广告人越发擅长做出“感动人心的广告”、“刷屏的广告”,反而真正“有效的广告”成了广告人的弱项。

2024年,“经济下行”是常被应用的商业词汇,我们肉眼可见的结果就是,2024年中国全媒体广告第一次出现断崖式下滑。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位品牌主都从“长期主义者”变成了“急功近利”的商人,他们希望花掉的每一分钱都看到回报。

因为我在公司里统管的是品效两端的策略,就有机会从两种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广告业。我发现:虽然整个行业的广告预算都在下跌,但我公司的效果广告业务却没有受到影响,一直在稳定上涨。

但营销老炮都知道:不可能一直只做效果广告,而不做品牌形象的投资。只投入效果广告只是经济下行下的“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天,我想聊的是:如何用效果思维去做品牌广告,从而让品效协同作战,让我们的广告更实效?

我们会先后探讨几个问题:

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效果广告这种产物?效果广告思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效果广告思维如何应用到品牌广告上? 一、品牌广告VS效果广告

鉴于我公众号里有一些小白用户,我先普及一下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概念。

品牌广告:广告投入是为了侵占消费者心智,让消费者有需求时,可以第一时间想到你;效果广告:广告追求是即刻的用户转化,让所见即所购。

虽然一切广告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销售,但实现的路径可能有差别。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女孩子都看上了一个帅哥,一个嘘寒问暖让他心动,让他甘愿娶她,这叫品牌广告;一个花枝招展让他冲动,引诱他扑倒自己,这叫效果广告。

她们可能都得到了这个帅哥,但一个是先赢心再赢身,一个是直接赢了身。所以,品牌广告“走心”,效果广告“走肾”。

走心的品牌广告让关系更持久,但赢得对方的时间很长;走肾的效果广告见效快,但因为没有感情基础,对方常常“拔屌无情”。这就是为什么行业里会有“品效合一”的提议出现。

“品效合一”听上去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很多广告人唾弃这个概念,是因为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KPI是没法“合一”的。我们不可能说投了一波分众大屏,用海报扫码注册的人数来付费;也不可能投了一波淘宝站内大促广告,之后去计量品牌第一提及率的提升。

所以,我一直认为“品效合一”这个词会让人误读,现阶段把它叫“品效协同”会更精确一些。而“品效协同”不是让KPI融合,而是让品效广告在思维上融合。

二、为什么有效果广告这种产物?

在二十年前,中国没有“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区别。一切广告都是品牌广告,一切广告也都是效果广告。

(TVC—南方黑芝麻)

在今天看来,上面的广告算“品牌广告”,为什么当年这样的广告一上电视,市场销量就蹭蹭涨?根本原因是当年的互联网不发达,信息对人脑的塑造方式不一样。想具体了解这个原理,可以回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为什么广告投的越多,品牌死的越快?

这个时候,广告引发效果的路径是这样的:

但互联网到来之后,这个模式被动摇了。在一个信息碎片化、透明化的时代,想要占领一个人的心智太难了,人家连昨晚的《都挺好》都没消化完,哪有心思记住一个冰冷的品牌。而“效果广告”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把广告引发效果的路径缩短了。

国外有个调研:说为什么很多传销组织开会,要一刻不停地给你讲东西?因为人独立思考的运转时间是7秒钟,一旦超过7秒钟,人就有了理性判断力。而效果广告的威力在于不给你这个思考时间,点一下就可以马上消费到。

而后,随着大数据和算法的进步,机器越来越懂人,效果广告体系越发可以精确地找到真正的消费者,解决了广告行业的历史难题——“我知道有一半广告是浪费的,但不知道浪费在哪里”。

互联网创业热潮下,电商、游戏、社交等APP井喷式涌现,它们比日化、饮料等传统品牌更依赖线上的用户转化,这进一步带动了效果广告的发展。

三、效果广告思维?

首先,我不是劝大家去做效果广告,不是让你去平台上开户、学账户运营。因为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做效果广告。

例如:可口可乐这种饮品,消费者大部分时候都是随手购,很少在网上一箱箱囤货。

我想说的是:效果广告思维不等于效果广告。效果广告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它有一些更技术型的广告思维,值得我们做品牌的化为己用。我认为效果广告有三种思维方式,值得品牌广告人认真学习,分别是:动态优化、用户本位和相关性。

1. 静态VS动态

为什么很多广告公司常常丢客户?为什么很多品牌主常常觉得被媒体和代理公司“伤到了”?

因为品牌广告常常是一锤子买卖,广告项目的成与败只有在上线之后才见分晓。项目成了甲乙两方举杯欢庆,败了双方形同陌路。

而效果广告有些不一样,效果广告在广告正式出街之前,有一个“测试期”,会用最小的预算,去测试哪一版素材和文案对用户更有吸引力,测试初期定向的用户群是否对产品广告感兴趣。

广告在小幅的试错中,不断调整、优化,直到找到一种被用户认可的广告模式,然后才将大额预算投放下去。

更不同的是:品牌广告一旦大获成功,品牌主常常做两种决定:

A这次创意很成功,再复制一次;B估计用户审美疲劳了,我们换个花样!

其实,不论选A还是选B,都是一个错误答案。选择A的话,在广告领域,任何案例都难以复制,因为同行会跟风,用户会失去新鲜感;选择B的话,换个新姿势,一切又将清零,所有的熬夜脑暴、层层过审、担惊受怕又会再经历一遍。

所以,优秀的人一般都选C,下一次广告会在这一次的基础上,去迭代创新。效果广告一直坚持这种理念:现在的广告投放,是为了以后呈现更好的广告投放;

所以说,品牌广告常常想“毕其功于一役”,而效果广告追求“试错和优化”,在过程中不断进步。前者是一种静态思维,后者是一种动态思维。

品牌广告这种“静态思维”给项目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也让广告主和代理公司的关系变得紧张又脆弱。

2. 产品本位VS用户本位

从内容素材的角度观察,品牌广告更产品本位,效果广告更用户本位。

品牌广告大部分时候都是:努力给消费者留下一个清晰的品牌印记,品牌的USP、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卖点……然后通过不断的重复、通过创意刺激,让消费者能记住品牌的好,以便他们能在消费时,第一时间想到自己。

而效果广告与之最大的不同的是:它不是努力制造印象,而是在努力诱发你的消费行动。

很多时候,它的思考原点不是品牌应该是什么样的,它思考的是用户在什么场景中,在心理状态下,会渴望消费一个品牌。

我们举个例子:看看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在面对同一个客户时,产出的素材有什么不一样。

客户:某化妆品品牌功能:美白卖点:不含一切化学物质,天然美白,且效果更好地域:三四线城市

面对这样的一个brief(需求)时,品牌广告的创意会写出这样的文案:

天然的白,塑造天然的你

——###,天然美白,效果更好

面对同样的brief(需求),效果广告的运营可能会写出这样的文案:

###,一二线城市里小姐姐都在用的美白神器。

可以说“天然的白,塑造天然的你”,这句文案是从产品角度出发,说清了产品卖点和用户利益点,而且“天然的你”这四个字还给了消费者一种对天然美的向往。

而“一二线城市里小姐姐都在用的美白神器”这句文案则完全没有顾忌产品本身,它洞察的视角是“三四消费者虽然已经消费升级,但当他们面对一二线时,还有很深的自卑心理,以为一二线消费者代表着更潮的生活方式。”

所以,与其说效果广告的文案洞察的是用户,不如说洞察的是人性,调用的知识是消费心理学,给大家看一张效果运营总结的文案脑洞图:

在这张图里,只字未提产品的事,都在关注用户的心理。我想说的是,对一个产品有品牌认知,和对一个产品有消费冲动,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3. 因果VS相关

自古至今,我们认知真相的思维都是因果关系。什么样的因,便会种下什么样的果。什么样的果,便有一个对应的因。

大数据和算法的崛起,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知道是什么就能解决问题,不用知道为什么。

这种思维方式叫“相关性”思维。例如:

把啤酒与尿不湿陈列在一起,神奇地提高了双方的销售额;我们都知道,中国大妈最关心金价波动,但紧随其后的却是90后;一家超市从一个17岁女孩的购物清单里,发现了她怀孕的事实;

效果广告是一种严重依赖算法和数据的广告模式,它只有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平台,才能帮助广告主精确地找到目标人群。所以,我们在机器的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用“相关性”去思考广告课题。

例如:我们看这个brief(需求),品牌思维和效果思维是如何看待目标消费者的?

客户:某高端家装服务产品:别墅、豪宅的装修定制人群:企业主、金领等超高收入人群地域:中国核心城市都有店面

这个brief最大的难点在于:客户的产品太过高端,能买的起别墅装修的消费者都是社会塔尖人群,他们的触媒习惯很难把握。一来我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去体察(除非这位广告人是个富二代),二来也很少在第三方数据里看到相关调研。

“如何找到他们这些高净值人群?”

——传统的品牌广告人会这样思考:

这群人可能更偏重商务阶层,平常出差的时候较多,所以机场广告、飞机上的杂志广告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谈生意时可能会经常出没商务楼宇,所以北京CBD附近的楼宇电梯广告可以考虑投放;做生意的人一般关心的是财经、时政新闻,所以可以在凤凰、网易等新闻客户端的财经频道上做些广告。

以上的媒介策略基于的就是因果关系,即目标人群最常在什么地方出现,我们的媒介广告就投放在哪里。如果我们用效果思维来考虑这个brief,我们的做法会完全不同。

效果思维的广告会用另一种思维解决这个问题:

A. 找到种子用户

我们可能先启动一笔很小预算去做广告投放,在投放中看看哪些用户真正点击了广告,并产生了客户咨询或购买。

也许我们投放了一圈惊讶地发现:真正感兴趣别墅装修的人并不是企业老板,而是企业老板的老婆。她们根本不去机场出差,也不去高端写字楼。她们常逛的可能是淘宝/京东的海淘,每个月都去的地方是美甲店。

B. 通过相关性,发现更多的用户

如果目标人群是这些“富太太”,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在美甲店周围投广告、在京东和淘宝上做营销。因为消费者的行为是时刻变化的,他们今天在美甲店,明天下午可能在咖啡馆。

我们要对比“富太太”们和媒体的大数据库,尝试找到两者的行为共性。一旦发现他们行为十分相似(例如她们在三个月内搜索三次LV),就给她推送广告。

四、效果广告思维在品牌广告上的应用

最后,我们谈谈效果广告思维,对我们做品牌有什么实际的帮助。我觉得,品牌广告至少有三个场景是可以用效果广告思维去优化的:

1. 重新定义目标人群

在广告业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一直用七个维度去定义消费者,分别是: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学历、婚姻和地域。

例如:一个服装品牌会向广告公司这样描述它的消费群:我们的人群以女性为主,年龄在25-35岁,大学本科学历,典型的中产白领,一二线城市的未婚者居多。

这种消费者画像,用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去定义消费者,和人口普查的记录方式几乎没有区别。但消费者是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人的消费会随着环境、随着心情而时时变化。

所以,用“自然属性”定义消费者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只能描述消费者的群体轮廓,无法get到消费者的个体差异;我们只能把握消费者的长期特征,无法抓住消费者的即时行为。

如果我们用效果广告思维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会进入另一番天地。例如:如果你是一个高端厨电品牌,比如老板电器,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消费者?

传统品牌广告思维会这样定义:25—45岁的中产阶级家庭,偏女性,省会城市人居多。

但效果广告思维会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消费者在什么情景下会买油烟机、燃气灶这样的厨电产品?”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新婚”这个场景。

因为厨电是低频消费产品,人这一生也就买一两次,而他们首次购买大多在结婚时。和“新婚”相近的是“家装”、“买房”、再细致点分还有“家具选购”、“蜜月旅行”等等。这就是典型的“相关性”思维,用相关联的行为标签去定义我们的目标消费者。

还没完,我们会在前期的广告投放中,去验证前期的假设,看看真正发生购买行为的用户到底是谁,有什么其他特征。在实际广告投放中,不断精细化我们的人群画像,调整目标人群策略,这又利用到了“动态”思维。

2. 探测创意的好与坏

广告人创造出一个好创意,利用的工具是“洞察”,通过对消费者感性的洞察,从而把握他们的情感脉搏和消费痛点。

但“洞察”和“拍脑门”之间常常是一线之隔,所以广告创意的走俏,却常常并不是广告人能提前能辨别的。虽然在传统广告制作程序中,我们也会在上线前期启动小范围的调研,但用户调研和真实的用户反馈常常不一致。

如果我们用效果广告的操作模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把创意的风险降低。这种方式,在效果广告里叫“A/B测试”,就是花点小钱,同时上线几组不同类型的广告创意,看看用户对不同创意组的反应。

假如我们有三支广告片进行测试,数据结果可能是这样的:

A曝光14万,互动率20%,转化率10%。B曝光20万,互动率50%,转化率5%。C曝光13万,互动率20%,转化率35%。

从这组数据里,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C是支带货的广告,转化率非常高,适合做旺季促销;B是高热议的广告,适合在social端进行推广,引发用户围观和社会关注;A整体表现中庸,需要查明原因,进行优化。 3. 探索产品的消费场景

一切产品生产出来,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张三之所以买可口可乐,而不买王老吉,个中的原因往往不止是口渴这么简单的事。消费者选择一款产品,可能因为颜值、因为气味、因为某段回忆,因为凑巧朋友也在用……

我想说的是,用户的需求不等于用户买你的理由。探知消费者的真实购买成因,不仅对卖货有意义,还会让我们重新思索品牌战略。

我们拿脑白金举例,我经常拿这个品牌说事,因为我发现好的品牌营销像耐看的美人,越看越能看出它的动人之处。

脑白金的产品其实是改善睡眠的,但在广告素材上却打的是“送礼”,原因是史玉柱在市场走访时,发现老人们都有睡眠问题,但老人们都舍不得花钱买保健品,保健品都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所以才有了霸屏十几年的广告“送礼就送脑白金”。

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不用像史总一样去田间地头走访了,我们可以效果广告的方式去探索用户的真实消费心理,探知产品真正的消费场景。

效果广告的常规操作就是,通过人工不断变换的素材、通过机器不断优化的算法,找到最能引发用户消费行为的广告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卖货/获客,还可以看出哪些点是引发消费行为的诱因。

当我们越发清晰地知道消费者为什么会买我们,也就知道了品牌要往哪个方向走。

总结

我主要从基本概念、历史成因、思维模式和现实应用四个角度去阐述传统品牌人应该积极建立“效果广告思维”。用品效协同的方法论,共同推进广告业的融合和进步。

世界已经迈入AI时代、大数据时代、算法时代,但我们的营销还停留在“蒸汽时代”。虽然营销的技术变革不是一日之功,但作为营销人,我们营销的思维转型必须要“顿悟”,连脑子都没有转过弯,何谈技术呢?

我相信,历史终会抛弃那些没有“效果广告思维”的品牌人。

作者:梁将军,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在信息世界里,试图用常识破解商业迷思,用写作撸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本文由 @梁将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效果广告是什么投放方式

相关文章

CIFCOM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