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和2C到底差在哪
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说到2B和2C想必身为产品经理的我们,可能没有人不知道,多少人为它兴奋,又为它懊恼,这种爱恨交织的感情难以言表,今儿就想跟大家聊聊关于2B,2C那些事儿。
开门见山既然说到2B和2C那咱们就先说把什么是2B,什么是2C说明白,讲清楚。
2B全称是To Business即对商家(泛指企业)的产品
2C全称是To Customer即对消费者(泛指用户)的产品
无论你是在2B的产品道路上渐行渐远,还是在2C产品规划上如鱼得水,我只是想说“To B or not to B,that‘s not a question”
那咱们就按求同存异的原则来聊聊吧!
相同之处1.都要给人来使用小到打车、外卖和买电影票的软件,大到逻辑复杂连产品经理有时候都犯糊涂的企业级业务系统,最终都是由人来使用。在《场景革命》这本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to B和to C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给人用的“。
2.都要兼顾用户体验和业务之间的平衡既然是给人来使用的产品,就要兼顾用户体验和业务之间的平衡。无论是2B还是2C谁都不愿意使用一个不能用,不好用的产品,当然还是会有一些用户体验超差,用户又不得不使用的产品存在,因为它可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但是不能说用户体验就不重要,只是说对于业务更为复杂的2B产品来说,想要做好这个点更为困难。
3.都要坚守做产品的核心思想对于每一个产品人来说,在什么场景下为怎样的用户(客户)采取何种方法解决哪些问题又体现了一个什么价值这句话可能是再熟悉不过,也是经常讨论或挂在嘴边上的话。可是面对工作中蜂拥而至、突如其来的事情时,却又是常常最被容易忽略的。就像是一个人如果太饿了,只顾着吃饭填饱肚子,却忘记了吃了什么。
不同之处1.2B更注重商业利益因为2B产品更多的是企业间的交易行为。既然是交易行为,就是你付钱我给提供你说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目标明确。而C端产品更多的是免费提供给消费者来使用,具体盈利的点有时候并不是直接来源于面对的用户和业务本身,这样讲并不是说2C就不注重商业利益,只是表现出来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2.2B面对更多角色既然是交易行为——面对的对象不再只是用户还有像客户这样的角色存在,而这种存在也就导致了很多无法像C端产品那样只考虑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要同时服务于客户(金主)和用户)。虽然在夹缝中生存并不容易,其实无论是客户也好,用户也罢,只要get到他们想要的,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2B有更长的周期现在的C端产品,按照如今互联网的打法就是快,老话说得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B端产品由于自身业务复杂,并不是想快就能快的,这可真是熬死竞争对手的苦逼买卖。
3.2B用户量相比较小C端产品的用户量可以轻松达到百万级、千万级、甚至亿级,举个栗子:滴滴打车用户数突破1.5亿,最高日订单量达1217万单。这样的数据对于B端产品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4.商业模式难以复制基于B端产品业务复杂、不易理解导致功能逻辑设计复杂、研发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形成了一定的门槛和积累,并不是你想复制就能复制的。
5.乐于生态合作区别于C端产品的撕逼垄断、砸钱圈地(当然也是由于C端产品业务相对简单,大妈一般都能懂的天生属性导致的),在B端产品圈更多看到的是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因为由一家或者两家企业是无法支撑一个庞大的企业生态的。举个栗子:阿里钉钉制定的C++战略开展合作的企业有蓝凌、和创(红圈营销)、彩程(Tower)等打造开放平台建立新生态。曾经的的竞争对手成为如今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
6、大众和媒体关注度不够(不易推广营销)B端产品可能在某行业和领域已经深耕作多年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却总是无法被媒体关注,而对于一些小的B端产品,刚刚推出就被媒体大肆宣传,或因为一个好的Idea再或是由于一个较大的融资等,造成这个问题主要还是由于B端产品的受众群体和用户量决定,并不是大众媒体故意为之。而一般的B端产品想要推广营销也只能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客户。
说了这么多相同点也好,不同点也罢,2B还是2C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有C的产品业务复杂程度可以与B端产品持平,甚至更为复杂;而有的B端产品业务简单的连大妈也能清楚明了的知晓。
最后我还想说上面说过的一句“在什么场景下为怎样的用户(客户)采取何种方法解决哪些问题又体现了一个什么价值”才是无往而不利的关键,无论面对的是B还是C,你都可以做好的更好!
本文由 @胡萝卜的思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B(批发)与2C(零售)电商小程序设计的不同之处
编辑导语:关于B端项目,大家在各个方面不同角度都有讨论很多内容;B端跟企业有关,跟员工有关,范围涉及的很大;本文作者主要分析零售企业的电商小程序,考虑面向B端客户(2B)与面向C端用户(2C)的电商小程序有何不同之处。
B端的概念也很大,可能是一个行业平台,供不同的企业入驻;可能是一个企业应用,供企业内的员工使用;还可能只是企业的一个客户,向企业发起采购。
在零售企业的电商小程序,考虑面向B端客户(2B)与面向C端用户(2C)的电商小程序有何不同之处。
那么在这里,B端用户指的就是企业的批发或称为分销客户。
在一个零售企业实际的业务场景中,这里的B端客户可能是零散批发客户;如夫妻老婆店或小饭店,可能是松散型加盟门店,也可能是自己的下级代理商;而C端用户就是广大有购买力的人民群众。
本文将从登录设计、首页展示、商品关键信息展示、促销方式、结算方式、其他等几个角度描述由于业务诉求的不同导致的用户端的产品设计的不同。
一、登录设计C端电商小程序我们大都使用过,如叮咚买菜、网易严选等,他们的登录流程都很简单,曾经有注册或登录过,那么直接进入首页浏览商品;假如没有注册过,那么给出“一键登录”的按钮,弹出手机号授权提示页面,获取手机号字节进行注册,下次可直接登录。
而B端的电商小程序则一般有所不同,目前接触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账号审核制;一种是账号分配制。
以“美菜商城”为例:可以自行注册门店,提供自己的门店照片、营业执照、其他证照,但需等待美菜的运营人员来审核,审核通过则账号开通成功,否则需要完善信息才能进行订货;另外酒业的电商小程序“易酒批”,在注册的时候不需要提供过多信息,但注册后会有他们的地推服务人员电话联系你,沟通细节,确认账号注册成功。
另一种账号分配制,一般是零售企业对B端客户把控比较严格的时候使用;像笔者设计的批发小程序,不同的客户等级对应不同的商品范围即商品价格,此时账号由后端分配,或者开通权限;有被授权的账号才能登录到小程序。
当然B端这两种方式可以认为是一样的,只是前者账号自行申请,运营人员只做审核,后者运营人员直接维护账号。
B端的注册申请或账号分配
二、首页展示C端电商小程序在把用户吸引注册成功后,会尽可能通过开门见山的首页优惠信息留下客户,吸引其购买;因此优惠券、0.1元购、新用户专享等促销手段会相应出现。
B端小程序虽然也有这种形式的,比如美菜,和C端几乎一模一样;但大部分应用都是表现的比较“冷漠”;他们会更关注B端客户关注的内容,如快速补货、客户服务、兑奖申请(即瓶盖兑奖)等。
配色上也更加冷静,一般是白色做底色,在页面上方或关键信息处有一些彩色;当然,这里可能也可以认为,面向B端客户的企业的运营人员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在这里,商品搜索的时候要重点讲一下,一般C端的商品搜索直接搜索商品名称或品牌,但B端则都会提供扫码搜索的功能。
我们认为,B端客户是对商品条码,即商品国标码(也称为69码)有感知的,他们可能在下一层销售过程中也会扫描这个条码;因此在商品详情信息展示上,也需要提供这个信息。
B端程序首页,分别为易酒批、易订货、美菜商城
三、商品关键信息展示C端商品详情一般介绍的多姿多彩,如商品品质一流,产地高端,配送有保证等,让消费者买的安心,买的放心。
但对于B端客户,不同的使用场景关注的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物美价廉是一方面,但会更加关注购入这个商品的毛利怎样,因此会有“建议零售价”“采购价”两个价格对比;会关注购买数量是否有限制,比如起订量多少,是否有购买倍数的限制;会关注该商品目前有多少库存,假如不足自己的购买量,是否要换个同类型其他商品;会关注商品退货条件,如是否可以退货,多久可以退货等。
关于商品的采购价的制定,对于C端来说,即便是每日有变价,也是可接受的;但B端商品的价格,是提前约定好的,不会任意临时调价。
一般运营方会提前一周线下与客户方(尤其是大客户或者加盟商)确认价格,发布未来两周到一个月的价格,而在价格周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会再次进行价格商讨与发布。
另外,一定会有不同等级的客户不同的价格;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了客户等级不同,例如历史定单成交金额、如客户的规模、如客户的出货区域等。
另外,B端的小程序一般会提供“商品收藏”或“常用清单”的功能,这样再次购买时可以方便的找到自己经常订购的商品。
而C端的品项购买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因为价格、节气等原因会随机购买商品,所以也不需要这个功能。
商品关键信息展示
四、促销形式C端促销的花样相当多,以我司促销产品为例,如下图;可见一斑,至少包含(立减、立折、赠品、换购)X(数量区间、数量整除、分段)的方式;再加上积分(新用户送积分、生日积分等),优惠券(新用户券、指定商品用券、指定门店用券等),不胜枚举。
而B端,一般也会有常见的满减、满赠、满折的方式,但不会对商品有过多的限制,不需要凑单;另外,更重要的一种促销形式是单品阶梯促销——即当某商品达到购买量达到一个数量级时,享受单品价更便宜的优惠。
而这个点,“美菜商城”直接将商品列示出来,同样是土豆,3斤装的每斤1.99元;50斤装的,每斤1.49元;一斤就差出来5毛钱,就问是你你是否心动。
左图为美菜商品,右图为C端促销的设置
五、结算方式C端一般交易金额不会很大,因此直接使用在线支付既方便又成本低;另外也支持储值支付,只是为了储值时获取额外的返还金额;
而B端一般不提供在线支付方式,对公账户费率为千分之六,当交易金额很大时,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常见的是资金账户支付、信用额度和账期支付。
所谓资金账户支付,即将客户的线下账户与系统账户分开,也即储值支付;客户线下将钱缴到零售企业的财务后,由财务手工给系统账户充值,这时客户在订单支付时可以使用资金账户的金额;这里为了简化财务的操作,可以做银企直联,即当公司账户检测到客户的账户转账后,自动为系统账户充值。
信用额度与账期结算类似,即客户在信用额度范围内或者不受范围限制任意下订单,切不需要支付。
在双方约定的账期,如半个月或1个月到达时,双方根据送货单进行对账;对账完成后才进行支付,这种方式一般对客户的资金压力比较小,而企业比较大。
但一般这种客户是强势方,企业为了避免流失这些客户而一定会接受这种方式。
六、其他另外在B端和C端还会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差异点。
如送货方式,C端量小一般直接同城配送或者快递寄出,但B端客户量大,一般企业内部会约定好固定时间送货,且企业内部假如一次要送读个客户的商品,会规划送货线路;在确认收货时,C端客户一般直接依据订单收货,而B端则会再有一个送货单的概念,如因出货仓不同导致的订单拆单问题;再有产生差异时,C端用户一般直接是退款,而B端除了退款外,还可能会补发订单,即将差异部分重新生成一个订单。由于B端客户可能是强势方,企业也要支持代客下单,即客户线下通过Excel给到要货清单,由企业的运营人员为其下单,客户只需要查看订单及收货即可。
另外消息通知,对于C端用户,消息通知可能是一个冗余的打扰信息,而B端客户往往会比较关注消息,如订单的状态变更、退货申请的进度、系统最新的公告及商品的促销活动信息等。
B端客户与C端用户因其购买场景不同,因此即便同样是电商小程序,也会有一些差异。我们在设计系统时,也需要重点关注二者的不同,关注用户的操作体验。
希望大家设计的产品都能得到用户认可。
本文由 @困困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2B和2C的商业模式有什么不同,它们如何协同?
整理客户资料,发现客户都是认识多年的人,成交周期很长,中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这也是2B客户的几个特点:客户数量少、单笔金额大、决策人数多、决策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大。对比2C客户的特点:客户数量多、单笔金额小、决策人数少、决策周期短、相对比较确定。我之所以希望为2C的客户服务,并正在努力成立一支投资消费领域的VC基金,也是看中了消费行业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和我的商业模式形成互补。
从生意的角度来看,2C直接面对消费者,是一种更有想象力的商业模式。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基本上都是2C的,因为2C的市场规模更大,能够快速成长为一家大公司,当然需要的投入也更大,市场集中度更高,往往呈现赢家通吃的特点。2B的公司基本都是依附于2C公司的,他们的责任是如何帮助那些2C公司更好地赚钱,包括投资、咨询、法务、会计、人力等,这些公司大都是合伙人制,对人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行业也相对分散。
做2B生意是很多专业人士的选择,因为进入的专业门槛高,需要的现金成本又不是很高,只要有一些稳定客户,日子就能过得不错。但其瓶颈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拓展客户需要的周期特别长,而且对创始人和核心管理者的依赖度很高,因此这样的企业很难快速做大,而且团队成员也很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以后,培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选择离开,因此作为一个组织似乎一直长不大,而且因为提供的是服务产品,要做到大规模复制也很困难。
2B行业要做好也很不容易,其核心能力是帮助客户发现机会和解决问题,这个竞争力背后则是非常复杂的组合能力:包括对客户需求的洞察,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凝聚专业人士的组织能力,调动社会资源的社会资本,和客户建立长期信任的能力.....很多2B公司都做不大,可能也和这种组织能力的欠缺有关,他们往往在一两个领域强,但很难各方面都很强。
相对而言,大多数2C生意的进入门槛不高,比如衣食住行都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但由于这个市场非常大,而且提供的都是一些标准化的产品,只要一家企业具备相对竞争优势,就能快速复制和成长起来。当然这个领域的竞争程度也要远高于2B行业,呈现某种赢家通吃的现象。这些企业为了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就必须要专业2B公司的服务,包括投资、咨询、人力、法务、会计等,帮助他们提高竞争力,他们是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2B行业的从业者都知道这个行业的天花板。他们在为优秀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也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资源,能够占据客户的部分股份,和客户共享成长的收益。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专业咨询公司正在尝试的路数,把自己的专业服务费用兑换成客户公司的股份,来博得一个未来更有想象空间的收益。那些客户也愿意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当前的现金支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各种专业人士长期绑定,大家一起来把蛋糕做大后再分蛋糕。
我的战略就是“连接和赋能”,所谓“连接”,就是利用资本连接两类公司:一类是要转型和传承的上市公司或家族企业,一类是具备创新产品和活力的创业企业,也就是拿着上市公司的资金去投资那些创业企业,或者帮助上市公司做有关转型和孵化的顾问。所谓“赋能”,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源,为上面提到的两类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帮助他们创造价值。这个战略逻辑上非常自洽,但要真正落地结果,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