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facebook websit

我们常听到的 Web 3,究竟是什么?

导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经常会听到Web 3这个术语,那么Web 3究竟是什么呢?Web 3与元宇宙、加密货币等这些概念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本篇文章作者为你解答,讲述了有关Web 3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01 我常听到 Web 3 这个术语,它究竟是什么

Web 3 是一些技术人员为使用去中心化区块链(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使用的共享账本系统)而构想出的新型互联网。

这个术语已经存在多年,但从去年才开始流行。帮助推广 Web 3 的投资者帕基·麦考密克(Packy McCormick) 将其定义为由建造者和用户拥有、由代币(Token)提供激励的新型互联网”。

根据设想,Web 3 将通过多种形式存在,包括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用加密代币奖励玩家的视频游戏,以及允许人们买卖数字版文化产品的 NFT 平台。

理想主义者认为,Web 3 将改变我们所知道的互联网,它将颠覆传统,让人类迎来一个全新的、没有 中间人” 的数字经济。

但批评者表示,Web 3 只不过是对加密货币品牌的重塑,其目的是为了摆脱这个行业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束缚,它使人们相信区块链是网络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还有一些人认为 Web 3 是付费互联网的一种反乌托式的愿景,互联网上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社交行为都可以成为可供买卖的金融工具。

02 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么多人谈论 Web 3

这种现象部分是炒作、营销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们 害怕错过重大事件” 的心态使然。

但是 Web 3 的繁荣确实也反映了数字加密牛市持续数年后,大量资金、人才和精力涌向这一市场的现象。

风险投资公司在 2024 年向加密相关的项目投入了超过 270 亿美元(超过了前 10 年的总和),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 Web 3 的项目。

一些如 Twitter、Reddit 的大型公司,也已经开始尝试自己的 Web 3 项目。

这个行业已经成为吸引科技人才的磁石,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的员工辞去了轻松、稳定的工作,转而在 Web 3 中寻求财富。

03 我想了解 Web 3,但是你能不能先解释一下什么是 Web 1 和 Web 2

在传统说法中,Web 1 是指 1990 年至 2000 年初期的互联网,这一时期的互联网由博客、留言板和早期门户网站组成。

人们在 Web 1 上大部分时刻是阅读静态的网页,而且大部分网络是使用 HTTP、SMTP 和 FTP 等开放协议”构建的(不要担心这些术语什么,只要知道开放协议是不属于一家公司的网络基础设施,开放协议的概念将在几句话后重新出现 )。

Web 2 阶段在 2005 年左右开始。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等社交媒体巨头。

在 Web 2 时代,人们开始创建和发布自己的内容,积极参与互联网,而非被动阅读已经发布的内容。但是在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活动都由大公司组织、变现,而且这些公司也保留了大部分的资金和控制权。

Web 3 将使用分散的社区运行网络、开放的协议代替这种集中的企业平台。简言之,它将 Web 1 的开放和 Web 2 的公众参与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

加密投资人李津和作家凯蒂·帕罗特 (Katie Parrott) 这样描绘了 Web 3 的愿景:如果说前互联网(Web 1)时代有利于出版商,Web 2 时代有利于大平台,那么下一个创新时代(Web 3)就是要倾斜权利,将所有权还给用户和创作者”。

04 这听起来虽然令人兴奋,但还是太笼统了,Web 3 的支持者要如何建设这种新型互联网呢

Web 3 的支持者认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互联网将会用多种方式改进当前的互联网。

首先,Web 3 的平台可以为创作者和用户提供一种将他们的活动和贡献 变现” 的方式,这是当下的大平台们所没有的特点。

举个例子,今天的 Facebook 是通过汇总用户数据、有针对性地销售广告来盈利。Facebook 的 Web 3 版本将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数据 变现”,甚至可以从其他用户那里获得启示,发布有趣的内容。

Web 3 下的 Spotify 可以让粉丝购买刚刚展露头脚的艺术家的 股份”,成为他们的赞助人,以换取一定比例的流媒体版税。Web 3 的 Uber 的权利归司机所有。

彭博专栏作家马特·莱文(Matt Levine)这样说:Web 3 的其中一个基本前提是每个产品同时都是一个投资机会”。

其次,Web 3 的支持者认为,Web 3 的平台可以以一种 Web 2 所缺乏的民主的方式管理。像 Facebook 和 Twitter 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本质上是专制的系统,它们可以读取用户姓名、封禁账户,随心所欲地改变规则。而基于区块链的社交网络可以将这些决定委托给用户,用户可以投票决定如何处理它们。

第三,与 Web 2 相比,Web 3 对基于广告的商业模式的依赖性更少。因此,人们将拥有更多的隐私,跟踪他们并投放针对性广告的现象会更少,收集个人信息的大公司也会更少。

当然,这只是 Web 3 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版本,它是由 Web 3 成型后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人构想出来的。现实可能会有所不同。

05 当下有没有基于 Web 3 而出现的 APP

有的。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 Axie Infinity,这是一款由越南游戏工作室 Sky Mavis 开发的视频游戏,它使用 NFT 和加密货币来奖励玩家推进游戏,玩家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将加密货币兑换成真金白银。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 培育” 一个名为 Axies 的角色,并控制这个角色与其他玩家战斗。他们可以以 NFT 的形式收集虚拟土地,并赚取一种名为 Smooth Love Potion 或 SLP 的数字货币,这种数字货币可以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使用。

Axie Infinity 已经吸引了数百万玩家,其中包括许多以玩游戏为生的菲律宾人。但是加密货币极其不稳定,如果它的价值下跌,玩家就会亏钱。

06 这听起来像是赌博

是的,但是博彩业是一个成功的行业,不是吗?而且很多支持 Web 3 的人会解释,你都花了几个小时玩电子游戏了,你至少得有机会为此获得一些报酬。

07 有没有什么其他 APP 帮我了解 Web 3

我一直认为 Helium 是 Web 3 的优秀实例,它展示了它与之前技术的不同之处。

Helium 基本上是一个由加密驱动的众包无线网络。人们可以通过注册,将自己的家庭或办公室的 WiFi 与 Helium 网络共享。

作为交换,当附近的设备使用他们的宽带时,他们就会获得 Helium 代币作为奖励。当他们的热点被使用得越频繁,获得的代币就越多。

Helium 网络如今拥有超过 50 万个活跃热点,其中许多为停车计时器和电动滑板车等联网设备提供网络。

你可以通过挨家挨户说服邻居,让他们分享热点,从而搭建一个非加密版本的互联网带宽。或者你也可以像大型电信公司一样耗费数十亿美元建立自己的网络。

但是,Helium 能够在没有巨额前期成本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类似的网络,它用过奖励加密货币来鼓励人们分享热点,不断扩张网络的覆盖范围。

08 所以 Web 3 的一部分吸引力在于激励人们去做他们本来不会做的事情,比如玩网游或者和陌生人分享 WiFi

是的,部分吸引力在于此。但是 Web 3 的倡导者认为这些例子只是一个开端。

目前一些深入的理论认为,Web 3 有可能成为新的货币化社会的支柱。在不久的将来,Web 3 将涵盖我们的金融机构、社交互动、个人身份等等”。 加密货币投资者里奥·梅西卡 (Lior Messika) 最近公开表示。

关于 Web 3,有很多 去中心化身份” 的讨论。这个概念认为,在未来,我们所有的活动和我们参与过的项目都会在区块链上被记载,形成一套永久的荣誉评分记录。

它的本质是将我们的互联网生活永久记录下来,其他人也可以查看这些记录,甚至以此确定是否要雇佣一个人、或者委托这个人完成某些任务。

09 听起来真可怕,《黑镜》就有一集是在描述这样的社会,对吧

是的,而且 Web 3 里的记录是永久性的。外加上 Web 3 对不稳定的加密货币高度依赖,这些因素也是 Web 3 遭到反对的部分原因。

例如,作家兼技术专家罗宾·斯隆 (Robin Sloan) 写道,删除内容的能力(用他的话来说是一种基本上与 Web3 对立的操作”)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提升互联网质量的方法。

10 大家对 Web 3 还有什么反对意见

还有一些怀疑论者认为,Web 3 从技术角度讲没有什么意义。

他们指出,区块链比标准数据库慢得多,处理能力也更差,而且当今最流行的区块链甚至无法处理 Uber、Facebook 或 YouTube 一天的数据量。

他们认为,为了使 Web 3 服务的性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在它们之上构建集中式服务,而这就违背了 Web 3 的初衷。

也有人认为,Web 3 实际上是富有的投资者的空口承诺。他们试图抹去现有的中心化服务,打造一种去中心化服务,但实际上只是希望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成为中间商。

11 这就是杰克·多尔西 (Jack Dorsey) 在 Twitter 上与人争吵的原因吗

是的,前 Twitter 首席执行官多尔西是比特币的忠实粉丝,他认为比特币将取代美元,为世界带来和平。

而且,和很多比特币的粉丝一样,他对其他加密货币持怀疑态度,包括以太坊(这是大多数 Web 3 生态系统运行的区块链)。

在 12 月左右,他发布了一系列推文批评 Web 3,称它 最终是一个带有不同标签的中心化实体”。

他还点名批评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即 Andreessen Horowitz,这家风险公司大量投资了 Web 3 相关的项目),暗示 Web 3 最终是从用户手中再次夺取控制权,而将其交移到富有的投资者和中心化的技术平台手中。

12 监管机构目前对 Web 3 是什么看法

监管机构目前对 Web 3 没有太多反馈,虽然这个话题最近确实在美国国安会的听证会上被提到过。

但是,一旦监管机构真的开始认真关注这件事,该行业就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阻碍。

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许多 Web 3 相关的应用程序和至关重要的加密代币都处在美国监管的灰色地带。

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根斯勒 (Gary Gensler) 在内的一些监管机构人员认为,许多代币是未注册的证券,提供代币的平台应遵守与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公司相同的规则。

但加密货币公司反驳说,代币应该是一种全新的资产,不受现有证券法的约束。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谁会赢得这场争论。如果美国最终要求 Web 3 的初创公司将代币视为证券,不少公司将会因此关闭、更换产品或者转移到别的国家。

13 Web 3 和元宇宙又是什么关系

如果你一直在关注元宇宙的话,就会知道这是一个用于描述沉浸式数字世界的术语,在这个宇宙中,用户可以社交、玩游戏、参加会议或者做其他活动。这就是马克·扎克伯格将 Facebook 改名为 Meta 时描述的愿景。

一些 Web 3 支持者认为,Web 3 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允许用户创造出不受单个公司的规则束缚的世界。

元宇宙中的各类对象可能也是加密的。举个例子,你在元宇宙中的房屋可能与加密货币息息相关,那所房子的抵押贷款可能会被打包成证券代币,放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出售。

14 好吧,现在我已经晕头转向了

没关系。说实话,上面这些概念大部分都是纯理论的,相关的研究还在继续,你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这些概念。

现在,你只需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Web 3 将是你在接下来几年里反复听到的一个词,因为人们一定会试图去探索加密货币爱好者创造出来的新体验、新平台,并且由此找到赚钱的机会。

译者:Michiko,神译局,36氪旗下翻译团队;

原文链接:

本文由 @神译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什么是Web3.0,与当下Web有什么区别,在未来真的能实现吗?

近几年 Web3 被炒得火热,但是大部分人可能还不清楚什么是 Web3,今天就让w3cschool编程狮小师妹带你了解下 Web3 是什么?与我们熟知的 Web1 和 Web2 又有什么区别呢?

web3.0

什么是 Web3 ?

Web3,又称为 Web3.0,是由以太坊加密货币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Gavin Wood 在 2014 年提出的,但其中许多想法直到最近才被实现。从那时起,它已成为与下一代互联网有关的任何事情的统称。

Web3 也被称为语义网(Semantic Web ),因为通过促进对用户元数据的解释,Web3 可以提供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界面。承诺将隐私和数字身份还给用户,同时由于 NFTs 和 dApps,实现了新的互动水平。区块链技术在 Web3 中汇集了 Web1 和 Web2 的精华。

Web3 在我们目前熟知的互联网基础上增加了:可验证(Verifiable)、无需信任(Trustless)、自我管理(Self-governing)、免许可(Permissionless)、分布式和健壮(Distributed and robust)、有状态(Stateful)、原生内置支付(Native built-in payments)等特征。

Gavin Wood 和那些支持 Web3 概念的人声称,Web 2.0 是由大型技术公司控制的,这反过来又取决于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有效地维持公众对互联网或数据安全的信任。Web3 它不需要我们将个人信息交给 Facebook 和 Google 等公司才能使用他们的服务。网络将由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提供支持,所有信息都发布在区块链的公共分类账上。

Web3 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更好的互联网愿景的统称。Web3 的核心是使用区块链,加密货币和 NFT 以所有权的形式将权力还给用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去中心化。

Web 的发展历程

Web 的演进通常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Web 1.0,Web 2.0 和 Web 3.0。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 Web3.0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 Web1.0 和 Web2.0。

Web1.0 (1990-2004)

第一个公开可用的互联网版本——万维网,被称为 Web 1.0。它可以追溯到 90 年代初,主要由通过超链接连接的静态网页组成,如1999年的雅虎主页。万维网的协议最初由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于 1989 年,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产生。他的理念是:创建开放、分散的协议、允许从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共享信息。

1999年雅虎主页

Web 1.0 是 Web 的第一次迭代,Web 1.0 大约从 1991 年持续到 2004 年。Web 1.0 主要是公司拥有的静态网站,大多数参与者是内容的消费者,创作者通常是开发人员,他们构建的网站主要包含以文本或图像格式提供的信息。用户之间的交互几乎为零,个人很少制作内容, 导致它被称为只读网络。

Web2.0 (2004-now)

Web 2.0 时期始于 2004 年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公司不再向用户提供内容,而是开始提供平台来共享用户生成的内容并参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许多应用程序的构建方式可以轻松允许任何人成为创建者。如果你想创造一个想法并与世界分享、如果您想上传视频并允许数百万人观看,与之互动并对其进行评论,你都可以轻松的实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网,少数顶级公司开始控制网络上产生的不成比例的流量和价值。Web 2.0 也催生了广告驱动的收入模式。虽然用户可以创建内容,但我们并没有拥有它,也没有从它的商业化中受益。

我们大多数人主要体验了当前形式的 Web,通常称为 Web2。你可以把 web2 想象成交互式和社交网络。此时的网络不再是只读的,而是演变为可读写的。

综上可以归纳为:Web1 是只读的,Web2 是读写的,Web3 将是读写并拥有的。

Web3.0 能实现吗

Web3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理论性的,任何想要进入的人都必须学习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技术,在目前具有相当陡峭的学习曲线。这不是多数人希望采取的途径,例如想要解决隐私问题,完全可以选择带隐私保护功能的浏览器等。

如果整个互联网都运行在 Web3 区块链架构上,并且所有内容都不可磨灭地写入区块链,那么没有什么是匿名的。这对某些人来说很好,但对于那些为了安全而需要保持匿名的人来说却不是这样。

如果没有人可以被禁止进入互联网,这在理论上将是平等主义的,但有害的错误信息和仇恨言论的传播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控制。在现如今监管如此严格的环境下都无法做到完全杜绝不良言论,因此很难说 Web3 会更好还是更糟。

当然,最大的阻碍是去中心化会夺走目前世界上科技巨头公司的权力,至于为什么聪明的网友们评论区告诉我吧。还有更重要的是 Web3 还必须逃脱加密和 NFT 的冲击,然后才能被认真对待。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关于 Web3.0,与当下 Web 有什么区别,在未来真的能实现吗?的全部内容了,关注w3cschool编程狮订阅更多IT资讯、技术干货~

什么是Web3.0,与当下Web有什么区别,在未来真的能实现吗? | w3c笔记

参考资料

What is Web3? The Decentralized Internet of the Future Explained (freecodecamp.org)

What is Web3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 ethereum.org

What Is Web3 and How Will it Work? | PCMag

Web3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使用它?-虎嗅网

元宇宙系列之三:一文读懂Web 3.0

导语: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本文就元宇宙为话题,讲解了Web 3.0。推荐对元宇宙感兴趣的观众阅读。

如果从1989 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中由 Tim Berners-Lee 领导的小组提交了一个针对互联网的新协议和一个使用该协议的文档系统,该小组将这个新系统命名为 World Wide Web,简称 WWW(万维网)的创建开始计算,互联网已经走过32个年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互联网也经历了2次巨大的变迁。

最近国内频繁的反垄断调查和国家不断通报的许多移动应用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被点名,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着当前的互联网又到了变革前的动荡。

一、前世 – Web 1.0

互联网早期的那一批协议如TCP, IP, SMTP 和 HTTP,我们叫它 Web1.0 协议,它们秉承的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精神,它们是开放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在他们之上构建系统,而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准许。比如你现在手里的iPhone/Android手机,或者你每天都会打开的微信,都是基于这些开源代码。

因为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是开源的,没人能单方面控制互联网,正是基于这些底层协议的中立和稳定,在其之上才能让全世界处在不同利益两端的组织共同聚集和运行在这些协议上,并在此之上互相连接。

随着WWW(万维网)的出现,人们开始在网站上创作各种类型的信息,例如图文、音视频等。

但当时有能力创作或有精力创作的大部分都是传统行业的报社、新闻媒体等机构。这一时间诞生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公司,例如Google、Yahoo、搜狐、新浪,他们通过聚合各种网页的海量信息构成了门户网站,吸引用户点击观看,以此插入广告通过流量变现。

就好比你看电视,只能看别人想展现给我们的内容,而我们没有办法左右电视台播放的内容。

二、今生 – Web 2.0

Web1.0的开放协议让今天的互联网变得可能。但是,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它们并不是一套完整的乐高积木。还有很多部分的协议缺失了,比如数据的存储协议,基于数据的计算协议等。

而Web2.0的科技巨头更进一步,因为开源很难盈利,所以这些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在这些互联网的开放协议上构建带产权的闭源的协议。这些协议就是Web2.0协议,从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模式(这是它们出现的本质原因)。

这其中少数创业公司有一些已经变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你肯定听过其中一些。然后,也因为这些公司,数十亿人几乎免费地用上了伟大的新科技。

Web 2.0协议的出现,引来了一波创新浪潮。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进来,一些新的有意思的创新模式随之诞生,此时诞生的产品形态也和Web 1.0发生了变化,此时诞生的更多是平台型或者双边/多变型产品,例如微博、贴吧、Facebook、Twitter等,这些创新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允许用户自主生成内容并发布到平台与其他用户发生互动,此时属于信息交互的时代。

Web 2.0的平台模式做大做强的核心是网络效应。那什么是网络效应呢?比如你穿越回唐朝,在皇城根难得找了一块空地,你在上面盖了些毛坯房,然后你就去附近的街道上发传单跟大家说都来这交易吧,这块离皇城近,人流量大,还不收你们房租,只需要在你们每笔交易中抽取5%的当作物业费就行。

起初有一批外围的商家在那里开了一些小分店吸引了一批买家,慢慢的剩余的卖家因为看到那里确实能发生交易陆陆续续都搬到你的市场里去了,商家越多,卖的种类多样化又为你带来了更多的买家。你靠着撮合买家卖家发生更多的交易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且由于马太效应买家卖家越集中你这块市场的价值就越大。对应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淘宝、美团、滴滴这些我们每天都在用的产品。 但是因为有网络效应/马太效应,慢慢的市场上每个垂直领域中都只剩极少数的平台存在,其他小平台都因为没有用户,竞争不过而折戟沉沙。这也慢慢展露出来

1. Web 2.0的弊端

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台背后都由公司运营,公司的使命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

产品上线给用户免费甚至补贴给用户用,让用户逐渐离不开这个产品。比如说滴滴,起初价格补贴让用户都来这里打车,又给一些有车的用户提供另外一种兼职模式,平台内部逐渐的让供给方和需求方都离不开滴滴,外部市场上通过疯狂的价格补贴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寡头地位。

之后他会在开车/坐车交易的基础上不断的把这个交易模型里的增值部分抽取到手,这在经济学上叫寻租。(在经济交易或者生产中的贡献没有变,但因为地位特殊,或者有一些特殊的权利,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收益,压缩其它参与者的收益,就是寻租)

第二个问题就是不公平:

因为平台之所以有现在这么大的价值和网络效应,是因为大家都来参与才创造的。平台长大之后,不仅不给大家分钱,还要从大家身上赚更多的钱。那些依赖于平台而生存的某些职业,在平台的利益分配上,没有定价权。

第三个问题是用户数据隐私问题:

谈到数据保护和数据隐私,我们不得不提到关于 App 的使用,几乎每年都会有关于手机软件在未经用户授权的前提下收集用户隐私,而这都是因为系统本身和软件之间存在隔阂,从本质上就已经出了问题。

还有现在我们在使用 Web2.0 的应用时,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被网站或者互联网公司要求我们注册,于是我们的许多个人信息就被收集起来了。但是,中心化的公司一方面可能会将我们的个人信息和数据透露给其他机构,也可能会被泄露,即使是最大的应用 Facebook 也经历过好几次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

在区块链技术还没出现之前,互联网圈就出现了1.0版本对Web 3.0的理解: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应用,一些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在兴起,比如每当我们在阅读新闻时,网站的算法会根据我们之前的文章偏好,自动给推荐类似的文章,每次在网上购物,也会推荐更有倾向购买的物品。

这意味着网站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开始学习和分析,变得更加智能,所以,一些互联网从业者便把 Web3.0 定义为更智能的互联网”。

其主要特征是,机器能读懂任何信息(也就是语义网),网站根据信息提供智能删选和提供更好的信息(人工智能),互联网无处不在(物联网)。

但当时对Web 3.0的理解并不能解决Web 2.0已出现的问题,直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结合区块链结束对Web 3.0的解读的出现。

三、区块链的启发

区块链部分的知识,我会在下一系列的文章中具体阐述。在这里想要理解Web 3.0只需要理解:

比特币用密码学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数字签名,Web1.0的开放协议(TCP,UDP等),和一个非常聪明的激励结构来构建了一个集体所有的中立的数据库,或者叫分布式账本,用于记录比特币的交易/支付数据。

分布式数据库的创新点就是它的安全性是由它的用户自下而上创建的,而这个用户可以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不需要征得任何人同意就可以参与进来。它的挑战性就在于,许多参与者是不诚实的,他们会想在这个系统中钻空子获利,比如篡改数据。

比特币的高明之处是它设计了一个激励体系,让系统可以自我监管,它不把数据库放在一个”可信赖的数据中心,因为这个数据中心的拥有者大概率结局又会变成Google这种大公司,而是在网络上每个参与者都持有一份他们自己的拷贝。

那么比特币是怎么设计这个激励体系的呢?

利用工作量证明:

内在逻辑是你必须给这个数据库贡献安全性以获得投票资格和回报。结果是形成了一种优雅的激励结构,该结构鼓励网络中的参与者相互检查。因此,即使他们彼此不信任,他们也会信任他们一直共同保护的这个数据库(分布式账本)。

以太坊则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它不仅仅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而是一个分散的、集体所有的世界计算机。以太坊提供虚拟机和构建块,让开发者可以使用虚拟机开发应用,在它之上运行的程序一旦部署,反过来也归集体所有。没有人类机构控制它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独立的;一旦写成,他们就乖乖地按照所写的去做,不受任何人的权威。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信任、去中心化、自治理观念的成熟。

就比如说你是某创业团队的一员,你们用技术把市场给建造起来。现在这个市场没有买家,也没有卖家,怎么办呢?把市场的所有权变成股票。谁到这儿来交易,就发股票,以后这个市场的利润根据股份来分配,股票就是通证token。

这些商家一看,在淘宝做生意,只能得到销售利润,还得让平台抽取手续费,在去中心化的电商平台,可能一开始没什么人在这买,但是你给我通证了,那看在钱的份上,我过来吧。这个卖家过来了之后呢,甚至会因为有这个通证的补贴,他愿意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去提供服务,那么就吸引买家跟过来,逐渐地网络效应就建立起来。

最终网络起来之后,它不被任何单一的人或者少数人群体控制,是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社区来控制这个网络协议或者叫加密网络,加密网络属于通证的持有者。

比如说对整个加密网络的更新,我们在开发互联网服务的时候,快速迭代,一周就发布一个新版本,但是记账规则是写在区块链上的,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不能想修改就修改。所以升级要有正统性,要有一种办法能够把社区召集起来,让他们达成共识,然后才升级,否则就又依赖于个人或者团队。

四、未来 – Web 3.0

Web 3.0是将主权还给人的革命,用户数据的话语权不再被互联网巨头垄断,这就需要Web 3.0 全新的范式来颠覆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垄断局面,保护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利益。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存储、无法篡改、信息加密等特点,再结合我们近期的研究总结,可以大致地将 Web 3.0 贴上这么 4 个标签:

Web3.0必须是开放的Web3.0必须是安全的。因为开放,且安全,所以必须用到密码学技术Web3.0必定是去中心化的或者叫分布式的。开放协议,必定造就去中心化Web3.0的平台和应用必定具有原生通证,因为去中心化需要通过通证自动结算各方的利益分配

Web3.0会在生产关系上产生巨大的突破。

对服务的提供方来说:

平台的代码(协议)是开放的;

不是一家企业独自掌控平台,而是一个社区拥有这个平台;

平台的利润,不再是不透明的,不可预测的,优先流向大股东的(大股东可能为追求更高的巨额利润来对平台的策略进行修改)。而是按规则的,可计算的,可预测地分配给所有平台中价值的创造者;

比如当你在家里看《平凡的荣耀》的时候,隔壁老王家的某云矿机正在不断地为你传输下一集的视频文件;你为了看这部剧向视频网站支付了 15 块钱的会员费,老王的矿机靠着给附近的人传文件,一天赚了 2 毛钱。

平台的商业模式仍然能容纳Web2.0的成熟的商业模式,比如广告、会员服务、游戏等;

平台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平台不会像Web2.0一样,因为其主体公司的倒闭而关闭,一个参与节点的关闭不影响Web3.0平台整体的运行。

比如你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可能因为新浪博客的一封停止服务公告”而遭到删除。即便是你在网易云音乐上花钱买的版权音乐,也会因为网易云版权到期而被从 App 中删除,再也听不到。

对用户来说:

App的使用体验与Web2.0仍然类似或一致

用户对自己贡献的内容具有所有权,能够根据对平台的内容贡献获得一定的回报

对自己使用平台服务时产生的隐私数据,能够比较清楚的知晓这些数据的边界和用途,并对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可用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

对平台承诺的对一些私密数据的存储有信心(因为是密码学保证且代码是开源的)

用户能跨平台地拥有一些东西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是密码学保证的,不是某个机构认证的),这样在跨平台交互的时候,能认证且自由转移这些所有权资产

用户可以和任意的陌生人在无需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任何金融交易,因为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没有感情,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它只认链上记在的不可篡改的记录以及实实在在的数字资产。

比如当你走进银行的时候,银行要审查你的资质,查你的资金来源,然后经过漫长的审查后再那你的抵押物给你贷款;而在 Web 3.0 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里,没有那么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对比进行审查,无论是你一个被赶出家门的流浪汉,还是一个身穿西装的华尔街大佬,部署在以太坊区块链上 MakerDAO 智能合约都将无条件地接收你的数字资产并将稳定币借给你。

后记:

在等待Web 3.0真正来到的那天之前,我们不妨大胆畅想一下Web 3.0的时代是什么样的:

那时的数字世界应该会和现实世界一样重要,所有用户都能以虚拟化身的样子随时进入数字世界,在进入数字世界之前仅仅需要1次关口身份确认,以保证你就是你。

进入数字世界后你可以任意穿梭在各类应用中而不需要注册登录,应用平台在你未允许的状态下也不知道你是谁,和现实世界一样,到达一块新区域后我们无需像当地政府提交身份信息。

你在数字世界甚至不需要工作,因为你在数字世界的任何行为都是对社区的维护,你也会得到相应的收益。你在数字世界的资产可以随意转移到任意应用中。

你在数字世界会以匿名身份去参与各种应用,进行线上社交等,就好比你在线下参加一些聚会,也是一来谁也不知道你是谁,除非做自我介绍。你也会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交易,而这个过程会与现实中类似,你线下支付购买东西的时候,对方也不用知道你是谁,也不用知道你的资产有多少,就可以进行交易。

这样的匿名虽然能很好的保护我们的隐私,但是匿名也不会是犯罪的温床。在数字世界中,系统也会对用户的所有行为进行判断,比如会有一个类似现实生活中征信体系的这样一个存在来绑定虚拟形象,当有人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就会影响信用分数,信用分数过低便会限制他在数字世界的一些行为或禁止使用一些场景,在交易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手续费等。

犯罪者也可以通过完成一些补救的任务,比如直接支付一些罚款等方式,恢复信用分数。但是,曾经作恶的记录不可篡改,随时可以查看。又或者匿名身份会以去中心化KYC的方式,将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对应,防止作恶。

本文由 @叶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facebook websit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