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考虑为员工提供永久性的远程办公岗位么?
首先我们来看下各大州的人口分布:
亚洲(38.7亿),非洲(8.69亿),欧洲(7.26亿),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5亿),北美(3.29亿),大洋州(3300万)
先放开亚洲和非洲不说,北美,欧洲,大洋洲人口合计10.8亿,fb统治区,98%开通80%活跃的话约占8亿。
拉美洲的话因为经济发展程度,算解放区,按照60开通,70%活跃约2亿。
非洲地区 20%开通活跃约 0.5亿。
剩下复杂的亚洲地区了,日韩新约2.5亿;
中国区域0.1亿,剩余印度等约20亿人口按照拉美比率不高于8亿。
估算下来也就是20亿的样子,也就是fb也就达到了理论上的峰值了。也就是fb要走下坡路了,美帝要走下坡路了,同意的点赞。
Facebook开海外户&如何开通Facebook企业户?
如何开通Facebook企业户?
Facebook企业户和个人户在开户流程上存在明显差异。个人用户无法自行申请成为Facebook企业户,因为Facebook只允许授权代理商来处理企业广告账户的开设。要开设Facebook企业广告账户,个人或公司需要准备符合所在地区要求的必要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提交给代理商。
提交资料后,代理商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审核,确保所有文件齐全且符合Facebook的规定。审核通过后,代理商会将资料提交给Facebook进行官方的开户审核。通常情况下,这个官方审核过程需要1到3个工作日。一旦审核通过,企业户就可以正式启用,并进行广告投放了。
Facebook企业户开户准备资料
1、主页链接;可多个链接。
2、提供BMid即可。
Facebook企业户的好处:
1. 更好的广告管理:企业广告账户允许企业和品牌更好地管理广告投放。与个人户不同,Facebook企业户允许你创建多个广告系列,每个系列可以包含多个广告活动,从而更好地管理广告投放。
2. 更好的数据分析:Facebook企业户允许你查看广告效果分析和转化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广告投放效果。这些分析和数据可帮助你确定哪些广告系列、广告活动和广告集可以最大化投资回报率。
3. 更好地控制广告预算:Facebook企业户允许企业和品牌更好地控制广告预算。你可以在各种广告系列、广告活动和广告集中设置预算,以确保广告投放规模与预算相符。
4. 更好的客户支持:如果遇到任何技术问题或需要获取更多的广告投放建议,你可以通过Facebook的广告支持团队获得帮助。
Facebook Q3营收177亿美元,但面临巨大的监管压力
华云网10月31日讯(杨德霖综合)Facebook(FB.US)在周三美股收盘后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期内总营收为1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为60.91亿美元,同比上涨19%,营收及净利润均超分析师预期。
财报亮点
2024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0.91亿美元,市场预期为54.7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51.37亿美元。广告营收为173.8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35.39亿美元。
截至2024年9月30日,Facebook的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为24.5亿人,比上年同期增长8%。
股价上表现为
Facebook股价周三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常规交易中下跌0.56%,报收于188.25美元。至发稿时,Facebook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3.09%,股价为194.06美元。过去52周,Facebook最低股价为123.02美元,最高股价为208.6美元。按照周三的收盘价计算,Facebook市值约为5371亿美元。
第三季度主要业绩
Facebook第三季度总营收为176.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37.27亿美元增长28%。
运营利润为71.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7.81亿美元增长24%。运营利润率41%,去年同期运营利润率为42%。净利润为60.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1.37亿美元上涨19%。每股摊薄收益为2.12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76美元上涨20%.
另外,Facebook CFO大卫·韦纳回答了,因该公司对用户数据处理不当,最近又在没有核实事实的情况下投放政治广告,面临着巨大压力的问题。
他表示,从长远角度来看,Facebook之所以确实将继续面临精准投放广告方面的挑战和颓势是因为,第一是法规格局在不断演变,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开始生效,已经有一些用户开始选择不允许”Facebook获取他们的联系人信息和网站浏览记录。另外,移动平台正在朝着保护隐私的方向发展,这可能会影响到广告投放的精准程度。最后,Facebook也在不停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而一些新功能也可能对广告数据产生影响。
至于2024年的展望,大卫·韦纳表示,Facebook计划在2024年加快人员数量的增长,这将主要用在公司的主要部门上,其中包括隐私保护、安全和运营的稳固性。
本文源自华云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美国 GAFA 四大巨头分析(三):Facebook,社交之王
编者按:GAFA(Google、Amazon、Facebook和苹果)是美国科技界的四大巨头,统治着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技术版图。任何初创企业和投资者想要有所作为都绕不开这四大巨头。为此,天使投资人、创业顾问Matt Ward运用了SWOT法来分析各家巨头的现状、优缺点及发展机遇,并对其未来走势进行评级。此为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的是沟通之王:Facebook。未来10年Facebook还会不会统治我们的沟通?社交媒体会不会变得无足轻重?扎克伯格会不会成为总统或者世界仁慈的”统治者?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Google、Amazon、Facebook以及苹果这样的技术巨头正越来越多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此文是有关技术巨头未来的深度分析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包括对其商业模式的分解,讨论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未来计划以及可能的收购。本文的中心话题是Facebook。
你大概已经了解Facebook的故事。2004年初,Facebook在哈佛大学把大学的体验带上线。尽管它的起源足够的单纯,但随着网络的传播这家公司迅速卷入到争议当中。
抛开那些诉讼案和受伤感受不管,Facebook找到了世界期待的东西——跟周围的人保持联络的简便方式,同时还可以提高你的影响力,并且帮你扩大朋友圈。
在荒唐的Net Promoter Score以及维里系数(viral coefficient)的作用下,Facebook就像野火(或者疾病,看你问的是谁)一样扩散开来。
时间快进到今天,Facebook已经变成了社交媒体的代名词,并且拥有了我们的数字身份。截止2017年6月,Facebook的MAU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亿。这即将是全球人口的1/3。
但这只是基础。要想真正理解这头巨兽及其前进的方向,我们还得往下再挖深一点。
游戏开始吧。
Facebook的业务
尽管Facebook内部有好几个部门(这要感谢几笔成功的收购),但Facebook核心仍然是一家社交媒体和通信公司。他们的商业模式以眼球和注意力为基础——并且完全是围绕着这个进行优化的。
今天,其潜在影响开始在个人和政府身上体现(后面再详谈)。但我们先来说说商业层面……
1、Facebook:#1的社交媒体平台
前面我们说过,Facebook的月活用户超过了20亿。这个数字你得花点时间啦消化一下。但尽管市场渗透率已经很高了,其复合年增长率仍达16%。这怎么可能?
我们自然要对这种统治力提出疑问,但其实Facebook的表现比这个还要出色。其手机端的DAU(日活用户)达到了11.5亿——意味着全球15%以上的人每天都要在手机上Facebook,至少上过一次。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扎克伯格出色的领导力2012年之前,Facebook在移动端是很没有存在感的,甚至都没有原生的iOS或者Android应用。因此,它的发展并不可观。
但是趋势往移动发展已经很明显。在跳过了PC革命直奔移动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尤其明显。随着每年都有数十亿人上网,扎克决定大赌一场。
Facebook决定暂停整个桌面应用的商业运作与开发,全身心投入到移动端。这一招奏效了。Facebook得以从2012年早中期的约1.35亿MAU(仅移动端)发展到2016年Q4的超过11.5亿。
更重要的是,你看看Facebook的收入增长情况!
这种发展速度使得移动广告(移动目前已占其收入的86%)的表现比任何想象的都要好。
今天数字广告市场呈现出了双寡头的局面,Google和Facebook吸引了57到84%的全球数字广告业务(除中国以外)。
更恐怖的是这双寡头还占据了数字广告开支99%以上的新增长(2016年Q3时)。
2、Instagram:#1的照片分享网站
2012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了Instagram。当时这个金额被认为是十分荒谬的,因为这家用户达3000万的公司成立时间仅有2年,还没有任何收入。但事后看来这是天才之举。
值得指出的是,Instagram的收购正好发生在Facebook IPO之前,当时Facebook还没有成堆的钱可以花。即便Facebook IPO时估值达到了1040亿美元(随后跌惨了一段时间),但这笔钱仍然不是小数。
但再次地,对Instagram的收购非常的天才。扎克伯格做到了很少有CEO能做好的事情,他带领Facebook走出了困境。收购Instagram之后他并没有急于拿Instagram来赚钱去满足公开市场,而是把这件事情整整押后了3年,2015年才开始考虑变现。到了那个时候,Instagram的体验再结合上Facebook的用户群终于打造出了一艘不可阻挡的火箭。
随着每6个月就新增1亿的MAU,Instagram终于取得爆炸性的流行。山寨Snapchat Stories当然对此时有帮助的(扎克也乐于进行像素级的复制)。
而我们对爆发式增长的喜爱同时也摧毁了竞争(扎克在2013年的时候其实曾经出价30亿美元想要收购Snap)。
注:Snap的股价自从没有选好时机的IPO以来已经下挫了50%。
Instagram最好的一点是它吸引了跟Facebook核心产品不同的细分市场和用例。Instagram更好地迎合了千禧一代的受众——把他们的广告受众群做得更大了。
很快Instagram在流行度方面就超过了Facebook。广告数字也相当不错,远远超过了Merril Lynch的预测。
结果表明,Facebook的飞轮和广告引擎相当的强大。
3、Whatsapp:#1的聊天应用
注:我拒绝将Facebook Messenger看成是聊天app,因为它只是Facebook的一项聊天功能——因此来自Facebook的消息只是过一手,对使用数造成了干扰。但不管怎样,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都是全世界最大的两个聊天应用”。
2014年2月,Facebook以令人瞠目结舌的190亿美元收购了Whatsapp,这又是一笔看起来十分荒唐的交易。Whatsapp又不赚钱,怎么能值那么多钱?
但Facebook的核心业务一直都是围绕着注意力、眼球然后等着把它变成钱而搭建的。
如果Instagram算是一个指示器的话,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金融服务公司Stern Agee估计,到2024年,Whatsapp有望创造近50亿美元的收入。照我说这个数字还会更大。
就像我们在Instagram身上看到那样,分析师往往低估了真正的网络效应公司的增长速度和上升潜能。对于聚焦于广告业务的注意力来说,Facebook的基础设施和广告引擎就像类固醇一样。
同时鉴于Whatsapp更面向隐私、更亲密的本质,它所能够创造的发展机会是面向外部的网站如Facebook以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Instagram也无法匹敌的。
哪怕大家对社交媒体以及共享和控制他们的数据的态度更加保留了, Whatsapp仍然可以取胜——它依然能按照Facebook的喜好驾驭这场游戏。
随着Facebook/Whatsapp开始开放Whatsapp的API,他们的商业模式和用例将会爆发——后面再细讲。
4、Oculus:#6的头戴设备品牌
2012年,Palmer Luckley和Oculus从Kickstarter的9522位支持者那里中众筹了2437429美元,打算做个真正的VR设备。作为同类的第一款虚拟现实头戴设备,Oculus Rift用一个超凡脱俗的视频广告/演示打破了Kickstarter上面的各种记录,为今天的VR打下了基础。
这次消费者发布”大获成功,2年后Facebook用20亿美元一举收购了这家公司。
讽刺的是Oculus迟迟未能交付第一台Rift VR设备,直到整整2年后的2016年3月,也就是原先承诺的40个月后第一位消费者才拿到了东西。虽然我们都知道做硬件很难,但也不至于难到那个地步。显然Oculus Rift在发布的时候还不够成熟。
尽管有一些争议,但对于Facebook来说这次仍然属于一次明智额收购行动。扎克伯格对VR的恐惧是有理由的。新的范式转移往往会干掉既有者。但扎克伯格用前瞻性和实用主义表明,自己是历史的学生,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来确保Facebook的长期成功。
有趣的是,VR市场就像专家预测那样并没有取得腾飞,真是令人惊讶啊。用户对这些笨重又昂贵的装置的采用速度放缓,而内容的创作和虚拟体验”的营造又需要消耗时间。
在VR和AR究竟谁代表着未来的事情上大家展开了一场有趣的争论。我个人更看好AR,希望VR不要蚕食我们的社会——就像电影《玩家一号》那样。尽管如此,在最近体验了完全沉浸式VR之后,我对它的效果还是感到非常震撼,也看到了它对全社会巨大的潜在影响。对高度(以及坠落)的恐惧感非常的逼真—走路要非常小心以避免掉下深渊坠亡”。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设备的小型化以及价格的下降,我预计VR将会爆发。不过迄今为止Facebook砸下的20亿美元投资的发货量仅仅只有95万,而2017年全球的市场也只有1365万(只有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0.91%)。
5、Facebook点对点支付
在Facebook身上你会看到,只要你有了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往往就可以把触角伸到其他服务和产品上,从而提高生命周期价值(LTV)。Facebook一直都在试验这个东西。
注:这还只是美国的P2P支付市场,全球的要大得多!
尽管Facebook大部分的努力(就像试图靠Facebook Marketplace跟Ebay与Craigslist竞争一样)基本上都失败了,但仍然非常努力去做移动支付。随着Venmo这样的公司处理的交易量达到了数十亿以及全球的资金流动变得越来越大众化,显然Facebook也想进入到这个领域。
尽管如此,鉴于Facebook 2017年Q3的的移动支付收入只有区区的1.8亿美元,看来社交巨头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请注意P2P支付那点可怜的分量
6、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Facebook媒体帝国的最后一块重要版图是发行平台。Facebook即时文章的目的是想成为Wordpress、Medium以及所有新闻网站的补充(或者竞争对手),它可以让发行商更容易地接触到Facebook的有机受众。
(对于发行商来说)不幸的是,这就把业务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了Facebook手上。然后内容再通过广告(最近也推动了付费墙的部署)来货币化,由Facebook跟发行商来分成。但是我找不到确切的收入份额占比数据。
从研究情况来看,Instant Articles其实并没有没有那么高尚,因为显然其背后隐藏着Faacebook想要拥有互联网、内容、媒体的企图。
就像企业以往看到过一样,Facebook可以在你毫无留意的情况下调整算法(或者规则)。
有趣的是,似乎只有类似BuzeeFeed以及《赫芬顿邮报》等少数以点击欺骗为主的新闻”网站还在积极使用Instant Articles(2017年2月时的数据)。
Facebook的发展机遇
尽管Facebook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这家公司还有一些发展机遇有待开发:
Messenger与Whatsapp的货币化/增长
说到技术和社会化趋势,亚洲几乎总是处在领先位置。在移动和聊天应用方面更是如此。
微信,中国版的Whatsapp是当今最滑稽、最包罗万象的应用。从购物到P2P支付,从送比特币到打的、订餐或者阅读最新消息,用户通过微信来做一切事情。
微信占据了中国移动应用使用的30%,相比之下Facebook只占到美国用户使用量的13%。
当然了,鉴于在消费者生活当中的黏性和重要性如此之高,微信的价值和盈利性也是出奇的高。预计Messenger和Whatsapp都会跟微信学学。
微信属于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这个大型财团的市值达到了5430亿美元(超过Facebook)。尽管微信的收入和利润数字并不对外公布,不过2015年的时候对它的估值是约83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腾讯总市值的1/2。这意味着微信这个聊天应用在今天的价值已经超过了2710亿美元。
相比之下,收购Whatsapp花掉的190亿美元就像是小儿科了。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都可以往微信的方向发展。问题是,他们会采取哪一条路线?
这里有两个问题,而且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是互斥的。
1、Facebook首要也是最明显的策略应该是通过广告货币化。但这是个大错误。
广告是最劣等的商业模式。人人都痛恨广告,其LTV在所有模式里面往往是最低的一个——广告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尽管如此,但广告可以很容易地跟Facebook现有的广告引擎迅速捆绑到一起。
2、开发成平台,专注于成为微信。微信在中国市场的价值无与伦比。但在中国以外微信就是个无名小卒。
这意味着Whatsapp可以成为事实上的移动app/体验,拥有每一次移动交互——但这是个更为长远的目标。
这里的一大挑战是文化规范。
西方的消费者跟亚洲的不一样,他们并不习惯于靠一个聊天应用去生活。尽管机会巨大,要想让用户对Whatsapp的认知从聊天应用转移到任何别的东西需要显著的时间(以及营销努力)。
此外,尽管中国几乎已经变成一个无现金的社会,移动支付已成为日常,但在西方还没有到达这种程度。对于Whatsapp或者Messenger来说,要想占据这个领域,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重大改变。
但不管这如何的操蛋,要想拥有世界你就得这么干——大赌才能大赢。
通过摆脱仅靠广告的商业模式,Facebook可以显著地降低其商业风险,并且让自己为拥有下一波UI范式做好准备。
点对点支付
无论Facebook打算让Whatsapp和Messenger往哪个方向发展,扎克伯格都应该专注于把移动支付作为下一个发展前沿。
看起来他似乎就是这么做的。据传Facebook可能在寻求(或者开始)针对P2P支付实现莱特币。这会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不仅对Facebook如此,对整个加密货币技术都是,这意味着将去中心化的、非政府监管的支付带给大众。
如果情况的确如此的话,Facebook就会让自己成为统治性的P2P支付系统。原因如下。
银行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老旧过时且昂贵。哪怕是像Paypal这样较新的、更精益的公司也要对处理的每笔交易收取0.3美元+2.9 %的费用。Venmo也准备要开始收费了。
尽管这些钱看起来很少,尤其是跟传统银行相比,但加密数字货币打开的却是货币的一个全新维度——一个费用为0,不需要中间商的交易办法。
我们看到点对点支付市场正在爆发,据预测2018年光是美国就达到860亿美元的规模。随着全球市场预计将超过9300亿美元,其中蕴藏的机会令数字广告领域相形见绌。
不过到目前为止Facebook还没有利用好自己庞大的用户群。2017年Q4时Facebook的移动支付收入只有区区的1.8亿美元,看来它的P2P支付团队得好好梳理一下了。我的建议是引入一个可信的局外人,或者甚至收购一支团队(在收购环节我们再详细讨论)。
与Youtube竞争
尽管Google没有披露Youtube的实际收入数字,但瑞信认为2015时Youtube和Google Play大概占到Google收入的15%左右(比2010年的4%提高了不少),并且预计到2024年这个比例会达到24%。
Google在2015年的时候收入为755.4亿美元,这么算的话Youtube、Google Play收入就相当于118亿美元。随着视频的发展,预计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攀升。
这个对Facebook来说必然是诱惑力极大的,2016年1月的时候其视频浏览量就已经有1亿小时了。
要想竞争的话,Facebook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用户行为。大家跑到Facebook去不是为了看视频,而且看新闻流的。要想看视频的话他们会上Youtube去看。
此外,据You他的产品负责人透露,其70%的浏览时间都来自AI推荐引擎。基本上这意味着大家因为某件事情跑到Youtube上,但是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其他相关或有趣的内容上。
要想跟Youtube竞争,Facebook需要:
有一个独立的平台(但显然英国链接到Facebook上)
让视频更加社会化
第一点很容易做到,尽管非常奇怪的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尝试这么做。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第二点的情况。
Facebook不应该做个Youtube的克隆版,而是应该偷偷地建一个朋友和家人的视频网站。想象一下可以按照创作者来过滤结果:家人、朋友,朋友的朋友等。爷爷奶奶们一定会爱死了这个功能,这样他们就能看到孙子所有的视频了。
父母也会对自己小孩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朋友的生活很感兴趣。
由于Facebook的社交图谱,Facebook Video可以创建一个更加个性化的视频平台,提供比Facebook现有单调的新闻流更好的可搜索性/发现性。
随着Facebook Video开始发展壮大,这时候再从Youtube面向外部的创作者去抢市场才有意义,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受众最大化,只要赋予他们足够的发展势头,创作者会有动力的。
Youtube的创作者可以是匿名的,这有优点也有缺点。Facebook Video的个人接触理论上可以减少前者大部分的负面性,在Youtube上面仇恨和钓鱼行为实在是太普遍了——但是如果你乱发东西的话家人朋友可都看着呢。
VR的未来
Facebook对Oculus的收购是很令人兴奋,但却没有改变局面。淘金热的时候,卖铲总是更好的买卖。
姑且假设VR将成为下一个大事物。但Facebook已经完蛋了。他们缺乏制造、营销或者交付消费者硬件的经验。而且Oculus Rift几乎延误了4年的时间。
如果他们做VR的操作系统的话要好十亿倍。Facebook自己有人才和金钱专注于范式转移。尽管我本人乐意看到这个邪恶帝国失败,但如果他们聪明的话,他们会对虚拟现实软件大举投入。
Facebook非常适合成为给VR初创企业提供动力的平台。跟前面做视频平台的思路一样,Facebook一样也可以给VR做平台。
虽说不说定律,但大部分的内容形式都有大型的聚合者/发现平台。博客有Medium,视频有Youtube,随便看看有Pinterest——VR很可能也会一样。
Oculus硬件部门不应该单打独斗或者建立一个围墙花园(Facebook通常都这么干),相反,Oculus及/或Facebook VR英国寻求成为虚拟现实的Youtube/Amazon/Google Search。
如果VR像很多专家预测那样发展,则拥有基础设施的人就将统治那个世界。
外卡——Facebook加密数字货币
我是加密数字货币的忠实信徒,我预见区块链固有的激励结构和飞轮效应对Facebook统治地位的极大威胁之一。
因为这个以及加密数字货币创造大规模网络效应及网络价值的力量,我预计Facebook也会致力于自己的加密数字货币——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时候。
尽管完全有违直觉,但FBcoin完全有可能解决Facebook的许多最大的问题——比如假新闻、仇恨、政治反弹以及股东目标与用户目标的不一致等。
Facebook(以及Google)的最大问题是自身业务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之上的。因为Facebook是靠印象和注意力赚钱,所以他们会为了推动广告收入而对用户越来越不友好。
纯粹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广告模式意味着扎克恨不得用户一天24小时都泡在Facebook上面。显然这是难以为继的,研究表明,上社交媒体(尤其是Facebook)对幸福感的影响是纯负面的。从长期看这对Facebook是不可持续的——你用Facebook越多,感觉就会越糟糕。
除了俄罗斯对美国大选的干预,煽动对犹太人的仇恨以外,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流失的话,Facebook自己也会遇到严重问题——现在看来似乎就是这种情况。为了减少用户成瘾的情况,Facebook还可以积极主动做哪些事情呢?
FBcoin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用户为令牌付费,从而取代广告作为Facebook的主要商业模式,并且利用令牌来访问Facebook的功能。创作出好内容的用户、维护网站防止垃圾内容/仇恨言论的用户,或者为网络增加新用户的用户都能得到奖励,而企业可以购买/使用令牌来访问增加可见性、获得产品反馈甚至影响者的营销努力等额外功能。
由于Facebook的业务不再建立在吸引眼球和互动的基础之上,Facebook就可以为了用户的快乐而进优化,专注于建立更好的社区和个体而不是造成族群分裂。
注:这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我认为对于像Facebook这样的巨头来说是值得探索的——尤其是如果扎克真的像他所说那样关心人类的话。
其他需考虑的因素
领导力
过去10年,扎克伯格和Sheryl Sandberg已经反复证明了他们是技术史有史以来最具活力的二重奏组合之一(有别于贝索斯和贝索斯的组合)
从积极的、迄今为止出奇地成功的收购(Instagram、Whatsapp等),到对企业的彻底大修——Facebook的收入从2.72亿美元/年增长到了每季度超过100亿美元——Facebook现在是一路高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而当你的CEO愿意不折不扣地山寨或者干掉任何竞争对手时结果总是有益无害的。靠着认真对待一个个威胁,保持着自己的偏执以及对未来颠覆的规划,Facebook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让自己前进的道路一帆风顺。
网络效应
Facebook有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网络效应之一。如果没有家人朋友你的社交网络将毫无价值可言。系统每增加一位用户都会让系统更加健壮,并且对每一位用户都更有价值(一定程度上)。
离开Facebook(或者Instagram或Whatsapp)的问题是你会失去跟外部世界的连接”。
离开真的就意味着错过了你所爱的人的生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正因为这一点才让大家都被勾住了,哪怕是想要离开的时候。这个导致想要颠覆Facebook(或者Instagram)近乎不可能——对Facebook来说当然是好事。
Facebook的最大威胁
用户幸福感为负→ 用户流失
参见前面。
商业模式单一
Facebook收入 98%来自于广告。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上总是会让人提心吊胆。正如前面所述,广告存在好几个固有的缺陷,使得它跟用户利益不能一致。
如果公众对Facebook/广告的情绪有变化或者政客对数字广告的限制加强(或者取缔)的话,会给Facebook造成大问题。
在这当中,公众情绪无疑是不那么重要的。政客手上有权力,公众是无助的。所以除非用户开始用自己的脚投票并且离开Facebook以及它的企图服务,Facebook就用不着太过担心。
降低风险的其他方式当然就是收购了,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
GDPR——数据保护条例
跟美国不一样,欧盟的个人和政策制定者对消费者安全(尤其是数据方面)更为关心。将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会改变企业(尤其是Facebook、Google这样的企业)处理消费者信息的方式。
GDPR的出台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Equifax黑客攻击以及非常个性化的Facebook广告的影响,其本意是想让欧盟的公民可以控制自己的数据。由于我们的世界连接越来越紧密,几乎每一个网站和企业都至少会跟少数的欧盟公民(不管他们住在哪里)互动,所以GDPR会影响到所有的主流企业。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不过是又一个愚蠢的管制罢了,对吧?但不幸的是,对于像Facebook和Google这样的公司来说,GDPR绝对不是虚张声势。
GDPR罚款最早可达2000万欧元或者全球年营业额的4%(按最高的计算)。对于像Facebook这样2016年营收达276亿美元的公司来说,罚款可达11亿美元以上(而且其营业额还在逐年升高)。这个数字谁敢藐视?
尽管其他地区未必会颁布类似法律,但如果美国、欧洲、印度和中国都决定征收4%的罚款的话,这笔数就相当可观了。此外,跟欧盟打交道一直都是风险很高的事情。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欧盟监管当局会改变立场,提高罚金或者甚至做出更严格的限制。
监管者,第二部分
个人而言我认为那种认为Facebook上的少量假新闻会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的想法是相当疯狂的想法。选民做出决定的依据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扎克伯格
还用我多说吗?全世界的政府都意识到了Facebook的威力以及对各自人口的控制甚至超过了自身。当你威胁到有权势的人时,通常会发生不好的事情。问题是,政府能阻止Facebook吗?
总的来说,政府的行动能力相当有限。要想攻击/削弱Facebook,他们需要取缔及/或摧毁它——这意味着割裂数十亿人(及企业)的生活。2500亿张照片会被遗忘,无数公司会消亡,广告主会出离愤怒,消费者会唾弃和反抗。
政客有权势的前提是在位。在取缔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之后你认为他们还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呆多久呢?
话虽如此但你永远都不知道剧本会如何发展。而且还会有辐射影响。唯一的问题是有多大?影响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时候?
基于区块链的颠覆
对掌握自己个人(以及财务)数据的公司,许多消费者开始对他们的权力和安全性提出质疑,他们还在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能从中分一杯羹呢?
加密数字货币之所以那么有趣部分也正因为此。
想象一下如果你作为Facebook的早期采用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好处的话会怎样。今天Facebook的市值为5220亿美元,你的那份会值多少钱呢…
正是因为这一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与社交网站正得到采用。通过激励用户创作内容和引导朋友加入,像Steemit 以及Dtube(也是Steemit的一部分,分别对应于Medium和Youtube)这样的网站开始冒出来,通过建立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让用户同时成为经济回报的驱动力和获得者。
这里没有广告,没有数据收集——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网络。
加密数字经济有可能会制造出当今许多最大型企业的颠覆性竞争对手。尽管取代既有者(尤其是具备网络效应的既有者)是件极其困难的挑战,但令牌/加密数字经济是可以破解这个系统,制造出固有的经济和社会驱动力与网络效应的。观察其走势发展,尤其是对Facebook的影响会非常有趣。
战略收购
据彭博数据,在美国的技术巨头当中,Facebook隐藏/持有在海外的现金占比是最小的一个(23.2%)。但总额也有323亿美元,Facebook还是有点战争基金的。
而且我认为,为了给企业的未来打下基础,他们应该把其中的大部分都花出去。
嘿扎克,以下就是你应该购买的对象和理由。
注:鉴于Facebook庞大的用户群以及推广的容易程度,他们有很多优质选项。此外也应该注意以下并无特别先后顺序。
电子商务
自从2015年10月以来,Facebook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做电子商务或本地市场的尝试。但迄今为止他们没有任何重大进展。
现在Facebook需要做出抉择:要么认真对待,要么彻底放弃。任何一个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我认为认真对待并且收购一个本领域的玩家可以为他们的努力提供额外动力,同时也能给他们的业务带来健康的多样性。
根据预测,到2024年全球的电子商务市场将超过4.47万亿美元,这会给Facebook带来新的、不属于广告的、有利可图的垂直领域的发展机会。
这里有一些可选项,最重要的选择条件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直接跟Amazon斗。
有两家公司是Facebook特别有趣的收购对象: Shopify和Etsy。
1、Shopify是反Amazon的,是搭建电子商务企业的平台基础。尽管114亿美元对于Facebook来说是一场大赌,但Shopify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为全球超过50万商家提供了引擎。2014年时这个数字只有10万,而且就已经遍布了150个国家,这个数字只会有增无减——收购它可让Facebook坐拥进入整个电子商务世界的门票。
2、Esty(市值238亿美元)是一个既有的仍然发展的手工艺品交易及设计市场,有190万的活跃卖家,3170万的活跃买家,以及超过4500万的产品上架。相比之下,Amazon几乎100%是制成品,因此无论对买家还是卖家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市场板块。
这两家无论收购哪一家都有可能对Facebook和被收购方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除了显然可以让Shopify/Etsy的卖家更容易集成产品目录以及购买Facebook及/或Instagram广告以外,Facebook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鉴于Facebook的用户群规模巨大,通过直接在平台上建立独立的商店或者建立一个健壮的搜索和发现式的市场,Facebook可以帮助电子商务公司跟Amazon对抗并且取胜——当然,它的努力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征收平台费用(比如销售价的5%,这个比Amazon的费用要少10%)或者给它们的资产增值而获得回报。
在移动优先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好处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因为Facebook Lite可充当在线购物入口匝道的作用,同时为消费者和卖家赋权(目前仅适用于Shopify)。
流媒体服务
Facebook在音频方面的作为之少很令人吃惊。尤其是低成本(或者通过广告货币化)的流媒体服务其实是很赚钱的。手机上面装有Facebook的有多少十亿人呢?
跟视频不一样,音乐的收购机会要容易得多,也赚钱得多。使用最多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免费版)Pandora的市值只有11.3亿美元。对于Facebook来说这只是小钱而已。
其他的有趣玩家包括SoundCloud,这项流媒体服务每隔几个月就要走向破产。既然SoundCloud还没有找到货币化的办法,那集成到Facebook里面供现有用户群即插即用就是一个有趣的选项(如果通过合适的货币化模式,比如收取订阅费或者植入广告的话)。
迄今为止SoundCloud的融资额为4.67亿美元。现在他们已经不值那么多的钱。收购能让原来的投资者拿回自己钱,而Facebook则可以在一个新的垂直领域取得成功。
视频
我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Facebook不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视频上面。Facebook有那么庞大的用户群,集成视频又很容易,连傻瓜都可以看出做平台或者独立的流媒体服务是显而易见的向上销售手段。
但迄今为止他们都没有动作。现在Netflix势头这么猛,估值都到940亿美元了,Amazon、苹果以及Youtube Red的投入都不小,Facebook还能不能赶上呢?
当然不能!
随着优质视频的市场在不断增长,Facebook需要建立(或者收购)一个Youtube式的竞争对手来加入战场。
不幸的是现在他们已经没人可买,除了DailyMotion。但DailyMotion的受众主要是千禧一代的年轻人,跟前面勾勒的Facebook Video的愿景并不合拍。
最现实的场景是Facebook建立自己的社会化”视频平台,收购小一点的电影工作室和Youtuber让他们加入平台。通过引入不同流派的内容(希望还能窃走Youtuber的粉丝),Facebook可以进一步植入长短形式的Facebook Video视频娱乐内容。
如果Facebook愿意投入足够的预算来制作免费内容的话,他们就能有效地用一次猛扑同时攻击Netflix和Youtube——然后再通过广告或者订阅来货币化,选择哪种形式要看视频的质量和长度。
点对点支付
前面我们应讨论过Facebook作为一家真正的P2P公司的潜在影响。尽管Facebook朝着这个方向已经努力了一段时间,如果他们不打算走莱特币/加密数字货币这条路的话,他们就应该考虑进行收购——即便只是为了获得专业知识而进行的人才收购(需要获得集成进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的经验)。
尤其是对于Facebook来说,鉴于其大规模的地理覆盖面,应该考虑多项收购来覆盖不同的地区,要同时获得客户群以及有本地经验的团队。
在拥有多个实体之后,Facebook随后可以将这些团队合并/演进为Facebook支付(同时嵌入到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将不同服务的全球用户都连接起来。
注:Facebook应该避开中国,在那里他们会被痛殴的。
欧洲与亚洲
TransferWise 是欧洲的市场领先者(在亚洲/新加坡也有分支机构)。Transferwise的月转账量超过了5亿英镑(2015年5月时的数据),是本领域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仅仅融资了2.8亿美元,估值只有16亿美元,这是Facebook可以轻而易举就买下的一个对象,从而增强自己的支付系统。
非洲与印度
目标很容易选,MPesa。MPesa的母公司Safaricom在非洲最有价值品牌中排名第4,估值为6.8亿美元。MPesa深受喜爱,2016年有超过3000万用户,交易量达到了60亿,让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也能拥有自己的经济未来。
鉴于Facebook Lite在非洲的大获成功,Facebook已经在这块大陆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用户超过了1.7亿(占非洲互联网人口的70%)。
注:截止2016年12月,印度的MPesa用户数为100万。预计这个数字现在会快速增长,因为MPesa已经获得了印度储备银行的批准,可建立支付银行。
其他考虑
因为竞争关系现在想在其他地区找到有价值的收购目标是很有挑战性的。然而,如果从上述地区开始的话,由于旅游、海外贸易以及海外国民的关系,会形成固有的网络效应。再加上在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的铺开,就有可能形成足够的催化作用,在无需收购的情况下捕捉其他市场(当然中国除外)。
尽管目前情况还不明朗,但通过掌握用户及其资金/财务,Facebook可以变成世界的银行,至少是无银行账户者的银行。
这样一来就会带来其他许多的巨大商业机会。
外卡1——P2P网络借贷公司
除了上述的支付平台以外,贷款业务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下一步。随着全球网络借贷市场预计到2025年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对于Facebook这种拥有全世界的公司来说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机会。
虽然收购一家P2P支付公司有助于借贷业务,但Facebook未必需要这么做,因为它可以轻易地在现有运营基础上增加借贷功能。同时鉴于复杂性、市场机会以及成功所需的经验,可能购买会(比自己开发)更好。
就像许多移动支付领域一样,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玩家(以及不同的管制)。因此,收购多家公司是很有意义的。
鉴于P2P借贷比P2P支付更加复杂(而且植入到Facebook现有的基础设施也更有挑战性),先收购一家网络借贷平台是最重要的。一旦试水的这家铺开并且在Facebook的平台上测试过伸缩性,他们就可以要么继续扩张或者在每一个地区收购新的玩家。
不幸的是,我是P2P网贷领域的专家,因此许多进行大量更多的尽职调查和调研才能找到合适的价值/文化/品牌契合。
外卡2——Airbnb
天呐。居然会想收购它?!
Airbnb的业务要比Uber好100倍。如果我是Facebook的话,我会想办法买下它。
Airbnb的优势可归结为拥有几乎无懈可击的业务,具备全球性的网络效应,在旅游住宿方面拥有彻底的垄断地位。
这之所以是一项有趣的收购机会,原因在于其协调效应。
注:不幸的是所有的数据日期都不同。
Airbnb作为平台正在爆发。它有1.5亿用户(2017/3),64万房东(2014/11)以及超过400万的上架客房,50万以上的订单(2015/5),显然Airbnb的规模非常庞大。
不过如果跟Facebook的20亿MAU相比的话,这些数字突然就显得很渺小了——尤其是考虑到大部分的Airbnb并不是每个月都活跃的。
如果Facebook突然把Airbnb弄到Facebook家族里面来会怎样呢?有多少人会开始把自己的资产(或者空余房间)列上去呢?又有多少人会开始忽略酒店来寻找真正的Airbnb体验呢?
你的答案会跟我的一样好。
但有了Facebook的用户数据宝藏(包括Instagram的兴趣及最近浏览过的图片),当用户在考虑旅游的事情时把那些点联系起来并且给Airbnb做广告无疑会转化成一笔很好的生意。
而那些孩子搬家出去的父母突然之间就会腾空出一间房了,再加上一点免费的Facebook广告,Airbnb的房东(以及用户)数量就会不断攀升。
不过最大的好处当属社会证明和团队预订。邀请朋友(或者家人)跟Facebook Messenger(或者Whatsapp)上面的一个群分担一套Airbnb租的房,这不仅肯定可以增加旅游(尤其是通过Airbnb的),也会让圈子内大家口口相传,把越来越多的新用户拉进Airbnb。
2017年3月时,Airbnb完成了10亿美元的成长轮融资,估值为310亿美元。Facebook要想给出有吸引力的报价的话,他们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债务融资。
我知道,这属于一次登月行动,但哪怕只有一小部分的Facebook用户开始使用(或者出租)Airbnb,收购的成本很快也能收回来。
评级
Facebook的优势有很多,多到难以概括。但也面临着许多固有的挑战。
如果Amazon是A,Google是B+的话,Facebook的前景预期会是B-。
当然,这个评级有点苛刻。但对于今天的技术巨无霸来说,这样的指标是必要的。如果A+意味着掌握了经济并且近乎无懈可击的话,我们需要想办法在今天的超级明星中分出高下,这样才能理解创造未来的企业。
如果Facebook有更加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的话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但事实是,目前扎克的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内……
最后思考
从今往后10年的时间里,哪一家技术巨头会统治世界呢?一切又会如何变化呢?
这些都是今天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要面对的大问题。但伴随着混乱的也有机会,而未来10年将会重新定义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可能也包括人类)。
Facebook还会不会统治我们的沟通?社交媒体会不会变得无足轻重?扎克伯格会不会成为总统/世界仁慈的”统治者?
这一切都会如何发展呢?
编译组出品。: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