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facebook电商台湾站

App17”和Instagram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注册不了?

中国互联网在To C消费方面肯定远远领先于米国,这个问下在国外的小伙伴不就清楚了么? 在中国,电商已经打得传统商业开始关店了,而国外好像除了书店行业和出租车行业,似乎其他也还好啊。

中国互联网在消费方面领先于美国,原因是以下三条导致: 1、较大的人口基数与极高的人口密度带来的物流红利; 2、市场化经济的时间不够长,传统商业的孱弱、发展不全,; 3、穷;

互联网影响消费生活是从2000年开始的,此时美国和中国的商业、人口、经济都处于完全不同的高度,这些就是目前差距的本质原因。而To C的消费,我们就必须首先考虑物流问题。

先看第一点,人口基数与密度带来的物流红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喜闻乐见的taobao或jd传统电商: 中国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的人口是300w以上,一个普通住宅小区的户数是1000户,一个1000户的小区,实际占地面积可能是米国等地位城市1000户的1/50,加上人力成本的低廉,由此带来的单件物品的物流成本和米国相比是难以想象的低廉。所以为什么亚马逊只给会员快速发货和到货承诺,而jd可以多个城市做到211,这就是差距。阿里巴巴现在搞的一万个村点的计划,本质也是解决物流、信息下乡的问题,可以把村认为是一个小区嘛。人口基数和密度是To C消费的一个基础,甚至便利店的密度都是和人口密度有关,因为这是一个经济效率问题。 在中国,送100个件的成本远低于米国送100个件的成本,所以亚马逊热衷于用无人机送快递,阿里JD根本无视。

此点带来的是: 在中国,物品运到我家的运费比运到商店的运费+商店分摊的店租还要便宜哦~~ 在米国,物品运到我家的运费和运到商店的运费+商店分摊的店租估计差不多吧,还要等很久 沃尔玛的颓败一半来自于此,另外一半来自于,沃尔玛怎么也没有淘宝和jd东西多吧?

第二点的例子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在同样高密度的HK、台湾和日本,依靠着便利店这样的解决方案搞定了最后1km配送问题,这是商业的发达,且其发达到了便利店与大型商超联合解决多层次需求。而在日本喜闻乐见的其他非大众消费品如手办、游戏之类的,则通过了专门店的方式解决。专门店提供了更专业和地道的服务,这又和第一点有关,日本和HK的城市小而且公共交通发达啊,而且已经有类似于苏宁这样的标准商超,再举例买电脑,在中国去电脑城不找个懂行的陪着肯定是被坑,在日本去yodobashi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啊。在国外被改造最大的出租车行业也是一样的例子,就是商业化不够,被行政垄断,因此会被Uber快速打破。再早个几年,我想在一个三线城市要买到优衣库都不可能啊!

此点带来的是: 在中国因为商业链条过长,存在过多不要的加价环节,导致可以被互联网节约的成本太多; 在米国因为目前或者的商业机构都是经历了几十年血战下来的精英,不必要环节都被干掉了,导致可以被互联网节约的成本不多; 早期接触互联网购物的人永远记得购买网上买鼠标、显卡、书籍、CD的快感吧。在线下同样的商品就是贵很多或者甚至买不到呀!

第三点可以理解成两个角度: 1、买家看,因为前面两点的合成,让我必须肯定要从网上买东西啊! 2、卖家看,我东西做好点就可以卖掉赚很多钱,我还不疯了一样的做东西来卖啊?!

此点带来的是: 中国用户和商家都会更快的卷入互联网漩涡,并引起震荡。如果说2005年到2010年是年轻人网购,那么2010年之后,支付宝和taobao、jd在中老年人中的扩散也很快。最近在极乐汤用团购买单,隔壁的阿姨就眼红团购比她便宜30块钱啊!相信回家她就要孩子教她用团购啊!商家看到的是来个人就问有没有团购,看来我是应该用一下了。

因此,基于人口基数、人口密度、传统商业的孱弱和对财富的重视,导致To C消费类别互联网会比米国发展更快。

台湾本地人会看得到,台湾公知人士在头条发的文章吗?

中国的网企模式就是,老百姓说好就是好,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就是好,技术引领科技,科技改变生活,生活才是每一个网企最终发展的目的!技术和科技终归是要一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才是立业之本,生存之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facebook电商台湾站

相关文章

CIFCOM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