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facebook系列软件

解读《浪潮之巅》8、社交网站之王——Facebook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本期文案6800字,音频约26分钟。

求偶”引爆社交网站



在之前的节目中,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几家IT公司,我们说了杀伐四方的罗马帝国”微软、几经沉浮的传奇苹果、互联网霸主不作恶”的Google,今天我们来聊聊社交网站之王——Facebook。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平台,拥有26亿用户,这个数字是微信的3倍,覆盖了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从网站业务起家,用了6年时间就超越Google,成为访问量最大的网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我们中国地区都没法使用它的服务,但依然不影响它成为当今全球用户量最大的手机应用。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成为了新一代的青年商业偶像。在去年,扎克伯格超越股神”巴菲特,是全球第三大富豪。到了今天,富豪榜上比尔·盖茨第二;巴菲特第四;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位居第九和第十,第一则是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扎克伯格依然排在第7的位置,而且要知道他今年也才35岁。

他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就是个电脑迷。等到他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电脑高手,被认为是天才少年。当时美国在线和微软这两家大公司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说你高中毕业就来我们这儿上班吧”。结果人家都看不上,2002年跑去哈佛大学读计算机和心理学。

在大学里,扎克伯格做了一个叫做脸谱调情的网站,干嘛的呢?就是把学校里那些长得好看的同学照片挂到网上,让大家投票评选校花。这个网站在哈佛一下火了。但很快就因为内容过于低俗还侵犯了人家同学的肖像权被强制下线,因为这个网站扎克伯格还差点被退学了。

但是通过这件事儿,可以反映出他开发产品的能力很强,并且很善于把握年轻人对异性的渴望,这些在之后的事业中被他发挥到了极致。

读到大二的时候,扎克伯格上线了自己的社交网站——Facebook。当时只给哈佛本校的学生使用,所以必须要有学校的邮箱才能注册。这样一来每个人在Facebook上的脸谱和生活中真实的个人就对应了起来,所有网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真实,这是之前的社交网络从来没有做到这件事情,也是Facebook能够快速崛起的一个最重要基因。

紧接着,以哈佛为起点,开始辐射其它的大学校园,每到一个大学都引发了火爆的追捧。扎克伯格根据不同的大学和科系,把用户分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同一学校同学的姓名,年龄,电话这些真实资料。

只有大学生的邮箱域名能够注册,这就形成了一堵围墙,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而通过真实的信息开展社交,特别是寻找可靠的异性伙伴,这可是所有大学生最最实在的刚需。Facebook因为给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因此在各个校园都大获成功。

很快,扎克伯格自己就忙不过来了,于是找了几个哈佛的小伙伴帮忙,其中有一个巴西富商的儿子沙弗利,他掏了1万5千美金买了服务器,并一起注册了公司。而且当时只有这个人看起来是知道怎么做生意的,所以他负责Facebook的业务发展,拿到了30%的股权。

当时扎克伯格的想法是按照现有的模式一所大学一所大学的发展,然后沙弗利去拉广告解决收入的问题。如果当时Facebook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话,那今天我们就不会有机会说他们的故事了。

2008年移动互联网就要兴起,他们必须在此之前蜕变成一个拥有足够体量的社交平台,才能穿越这次时代的更迭。现在只有4年的时间,一旦走错了方向,就没有纠正重来的机会了。

这时,一个重要的人出现了,他是一个硅谷创业老兵,叫做肖恩·帕克。话说他和斯坦福的一位女生发生了一夜情之后,女生起床第一件事情是上Facebook,他看了这个社交网站所提供的服务,认定它前途无量,于是立马就跑去找到了扎克伯格,替他出谋划策。

他修正了扎克伯格他们小孩子的发展思路,他说:你们必须马上占领美国和欧洲所有的大学,不要想着卖什么广告了,那点钱来的太慢了。走,跟我去硅谷,去找风险投资拿钱,你们需要把所有精力放在业务发展,而不是挣广告费这种小钱上。”

扎克伯格听从了建议,2004年暑假他们去到了硅谷,帕克成为公司的总裁。来到硅谷一个月之后,硅谷大佬,PayPal的创始人彼得·蒂尔,也是畅销书《从0到1》的作者,成为了Facebook的第一个投资人。有大佬背书于是很多厉害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有钱有人,公司迅速充满了活力。

Facebook的不宽容”



但是这个时候,那位合伙人沙弗利并没有来硅谷,而是在纽约拉广告。事实上这位会做生意的同学,在帕克这位真神出现之后,皇帝的新衣就被戳破了。他对商业的认知是一知半解。现在,他不仅不能给公司提供任何的帮助,甚至还在添乱,并且手握30%的股份,名义上还把持着Facebook的商业运作。这对公司极为不利,扎克伯格对自己当初没有经验而犯下的错误也是后悔不已。

于是,他决定下狠手让沙弗利出局,可办法确实有点肮脏”。

扎克伯格先用一部分的股权让沙弗利放弃了Facebook知识产权的拥有权和投票权,在沙弗利看来,这家公司本来就没啥知识产权,而对于已经作价几百万的公司来说,股份才是最重要的。但其实这是个陷阱,通过这个办法收回了沙弗利的管理权。

紧接着就是掌握投票权的扎克伯格大量增发股票,他自己和创业团队以及帕克和蒂尔都维持了原有比例,而沙弗利的股比则被快速稀释。因为他不在硅谷,等他得到消息的时候都已经过了几个月了。愤怒的沙弗利给公司发了律师函,扎克伯格立即开除掉了沙弗利。最后这场争斗以法外和解告终。

当然了,这一些列的运作是蒂尔和帕克给出的主意,但是刚刚20出头的扎克伯格能用如此铁腕手段给自己所犯的错误止损,也显示出了他非凡的魄力。事后也证明,扎克伯格不仅有超越自己年龄的成熟,更是个杀伐决断的狠人。

没有了沙弗利的掣肘,Facebook发展的非常快。当第一批用户从大学毕业之后,Facebook就从一个校园项目转型为一家面向全社会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帕克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的管理权再次出现问题。帕克的经验对于一家新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扎克伯格也把帕克当做自己的导师。而且他确实也将Facebook缔造成了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但是,有过盗版公司经历,还对毒品很有兴趣的帕克,该不该是这家公司最终的领导者?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2005年8月,在帕克的一次私人聚会上,警察冲了进来,搜到了可卡因并带走了帕克。为什么警察会去私人家里搜查?要知道在美国,不相干的人举报是不能作为上门搜查毒品的理由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他身边的人给警察提供了他藏毒的证据。

这件事情爆出之后,投资人公开表示要求帕克辞职,此后,扎克伯格完全掌控了公司的运营。

帕克作为硅谷老兵,能力和见识都是一流的,但是他性格过强,不肯居于人下,所以他和扎克伯格的权力之争是必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从投资人到公司上上下下都是一边倒的支持扎克伯格。也是因为有吸食大麻并且不断致力于大麻合法化的帕克,确实是一个争议过大的人。应该说,他把扎克伯格引向正轨之后,自己的使命就完成了。只是解决这件事情的手段让大家对扎克伯格有了很多负面的看法。

从这些事情来看,Facebook并非一家宽容的公司,而扎克伯格本人也是一个城府极深的少年老成之士。后来,Facebook进入中国的努力,在2018年7月25日宣告彻底失败,当天公司股价暴跌20%,创造了公司股价一天缩水最高的世界纪录。事发当天,Facebook的很多投资人就要求扎克伯格辞职。小扎自己应该不会想到,他在公司注入的不宽容的文化,最后可能会应验到自己的身上。



不仅对扎克伯格,对Facebook这家公司的争议也是持续不断,特别是它在2012年的上市行动和2018年出售个人隐私事件,人们从这些事情看到了Facebook对用户隐私的不重视,采用不光彩的竞争手段以及这家公司的贪婪。



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公司,追求自身利益,牺牲投资人和用户的利益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样一来,Facebook在业界的口碑,是永远也赶不上英特尔和Google这样的公司的。

互联网上的微软”



我们继续回到Facebook的发展历程,在2006年Facebook正式走出校园,开放了对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注册。紧接着,完成了一次从单纯社交网站向互联网2.0平台的华丽转身。

什么是互联网2.0,我一会再说,我们先来说Facebook的这次战略发展。

在Facebook上有图片功能,有活动邀请功能等等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在互联网上都有单独的产品,而且做的更美观,更完善,更好。但是用户在处理图片,制作邀请函的时候还是愿意来Facebook。那为什么这些功能落后甚至有些缺陷的应用能受到用户的青睐呢?

扎克伯格想来想去,答案是社交网络的整合效应。一张图片P很漂亮,但是我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它发到朋友圈里去,所以传播,分享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功能优秀与方便传播,用户用脚投票选择了后者。

那既然如此,Facebook已经是一个现成的强大的社交网络了,要怎么把这种传播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呢?扎克伯格给出的答案是,把Facebook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成为互联网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软件。

2006年的8月,Facebook迈出了向平台转型的第一步,推出了应用程序接口。开发者第三方软件在接入之后,用户可以直接用Facebook账号登录,并且获得Facebook上的部分数据,像是头像,好友列表之类的。

我们今天使用微信、微博、QQ可以直接登录很多的应用,这种思想就来源于Facebook。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很多高管都反对,因为这相当于把Facebook的用户网络和数据白白的送人。但是扎克伯格力排众议,因为Facebook必须要完成平台化转型。

自此之后,Facebook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社交网络。后来的事实证明,云计算兴起,在网上使用软件,逐渐成为了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拥有一个给大家发布软件的平台,谁就拥有了这个时代的主导权。

概括来说,在PC时代,Windows几乎是唯一能够发布软件的平台,所以它统治整个IT行业长达十多年。现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三个可以发布软件的平台。分别是以Google安卓和苹果IOS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以Facebook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2.0平台,以及以亚马逊云计算为代表的企业级平台。



而这四家公司和上一代霸主微软,构成了统治今天IT行业的5大巨头,在很长时间里,它们都将是世界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

互联网2.0

说到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吴军所说的互联网2.0。在互联网1.0时代,人们想在网上拥有发言权,或者想要通过互联网给社会提供服务那唯一的途径就是建立网站。

那相比于之前,互联网2.0最大的改变就是通过新的技术给所有互联网使用者赋能,它有三大特性很突出。

首先必须要是一个平台,可以接受和管理用户提交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是服务的主体。

最好的例子就是YouTube,它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用户发布自己的视频。但他不能仅仅满足存储的需求,而是要让这些内容流动起来。所以百度网盘不是互联网2.0的平台,而抖音则是。

其次更重要的是允许用户在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并提供给他人使用。

这当然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Facebook的平台特点,上面聚集了上百万的软件专业人士,基于Facebook开发了成千上万的软件。按照这个标准,微信的小程序也是类似的,同样是互联网2.0的平台。

最后是非竞争性和自足性。

什么意思呢?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资源,用户提供和享用各类服务与内容,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生态,而同时平台自己不与用户竞争。

还是说YouTube,它不会制作自己的内容与用户竞争流量,所以他更像是一家电信公司,而不是传媒公司。同学们可能会说不就是视频网站么?我们的腾讯、优酷、爱奇艺不都是一样的么?其实不一样,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使用者而非平台本身的视频网站,就只有YouTube一家。腾讯、优酷和爱奇艺都不算是互联网2.0平台,因为他们主导的内容在与用户上传的内容竞争。

而同学们使用的提供音频服务的喜马拉雅则是互联网2.0平台,虽然他也有自制节目,但是总体来说占比较低,而且不与用户上传的内容竞争。

互联网2.0可以说是一次革命,它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从之前的看客变成了服务的提供者,这次赋能给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开启自己第二人生的机会。

国际版微信”

到了2013年,在Facebook上市之后,又遇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此时移动互联网开始抢占原有互联网的市场,任何不能在移动时代有所建树的巨头,都在走下坡路,最好的例子就是雅虎和百度。Google的安卓和苹果的IOS是紧紧抓住移动时代的平台,而像是腾讯也凭借微信在这个时候完成了飞跃。

当时Facebook对已经到来的变局还没找到很好的应对策略。它曾经是社交网络中的领导者,可到了移动时代,它的产品相比于腾讯的微信却显得陈旧,对年轻人不再有之前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而这时,一个叫WhatsApp的产品出现在了它的视野中。Facebook迅速豪掷200亿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这个动作,让整个IT行业都看傻眼了,觉得扎克伯格是不是疯了。因为就在一个月之前,WhatsApp刚刚以1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轮融资。一个月之后,收购价暴涨了十几倍。

这个WhatsApp是啥?就是国际版的微信。而且在一年之前,腾讯曾经提出过10亿美元收购它的想法,只是最后没有谈成。一年之后,Facebook开出了20倍的价格,高到完全就没给对方思考的余地,迅速就完成了收购。

如果单纯把它当做一次普通的商业并购,那这个价钱确实高得离谱,但这哪里是普通的收购,而是Facebook花了200亿为自己续命,给自己买一条活路。它的意义就相当于微信对于腾讯,今天腾讯市值将近4000亿美元,我说微信就值2000亿,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吧。

Facebook通过这次收购,完成自己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越,通过WhatsApp这款有新意的手机社交工具,吸引年轻用户进入到Facebook的网络中。到去年,Facebook90%的收入都来自移动设备。今天,WhatsApp有12亿活跃用户,是领先于微信的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从这个结果来看,当年那200亿花得一点都不贵。

因为我没有使用过Facebook,所有没法拿它和腾讯的产品做比较。但是吴军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功能最强的社交网络,还是微信。因为腾讯是一家中国公司,不懂得如何做国家化产品,这才给了Facebook机会。

我们经常会称赞微信的轻量化和极简主义,但那是因为我们以往的互联网产品都太重,恨不得一个产品包含所有东西。所以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精简的微信,在海外用户看来还是过重。

WhatsApp轻巧到没有商城、游戏、漂流瓶这些与社交不直接相关的东西,甚至红包、朋友圈和附近的人都没有,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将全世界与种族相关的因素全部都过滤掉了,只保留了人最基本的社交需求。虽然在我看来这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微信一定非常的无聊,但它无疑已经在全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当年,扎克伯格说:他创建Facebook的初衷并非只是为了成就一家公司,而是为了实现一项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开放,人与人之间更紧密。从现在的结果来看Facebook确实成功的做到了。

浅薄



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绝大部分人离不开的生活工具。一个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平均6分钟就要低头看一下手机,我们都已经被手机绑架了。而且这还是6年前的数据了,这6年来我们对于它的依赖明显是有增无减的。

我们曾经梦想说,智能手机的出现会能让我们更好的把碎片的时间给利用起来。可结果却是我们的所有时间都被它碎片化了,过去那种完整的能够深刻思考的时间不复存在。不论是电脑上的QQ,还是手机上的微信,又或者是浏览器上弹出的某条新闻八卦,无时无刻不在抢占我们的时间,中断我们的思维。而更可怕的是当这样的习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大脑也会随之改变。

前几年有本畅销书叫做《浅薄》,其中介绍了美国医学院对互联网影响人类大脑发育和结构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互联网,负责深度思考的脑沟变浅了,这意味着我们深度思考能力的丧失。

我们人类的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早期口语时期,我们的记忆能力是最好的,到了书面文字的时期,进行深刻阅读的专注能力最强。而到了互联网时期,我们更擅长多任务处理,但是精力分散,无法做出深入思考,变得越来越浅薄。

而且,我们把原先都需要储存在大脑中形成长期记忆的信息,都外包给了互联网,这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会造成影响。既然什么都可以百度到,那我为什么还要苦哈哈的学习呢?现在用手机翻译就可以和外国人交流了,我干嘛还要学英语呢?这些肤浅的问题,乍一听还蛮有道理的。

似乎没错,互联网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互联网是我们所创造的,为我们服务的工具,它就和此前所有的工具一样,我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它也在塑造着我们。

但是,对待工具的主动权,从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尽情享受它带来的欢愉,让综艺、电视剧、直播和短视频杀死我们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时间。



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一瞬间就能获得此前几代人终其生命都无法触及的海量信息,利用这样的便利性,帮助自己学习和思考,获得精进。



浅薄与深刻,这都是自己的选择,互联网只不过是一工具而已,要说浅薄,那也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浅薄。



况且,此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就不浅薄吗?在任何时代,少数深刻的人都会利用当下一切的工具让自己更加深刻。而绝大多数人呢?无论给予他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浅薄的一生。

Facebook正式宣布更名

据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消息,美国著名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脸书)于28日宣布,该平台的品牌将部分更名为Meta”。

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称,Facebook公司将致力于把现有的Facebook以及公司旗下的Instagram等多个社交媒体、实时通讯平台进行逐步整合,打造一个全新的Meta平台。

此前,Facebook”一般既指全球网民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指开发和维护该平台运营的公司。此次宣布更名的是Facebook公司,扎克伯格将其解释为品牌重定义”,即在Facebook网站及该公司目前掌握的多个品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名为Meta”的新品牌。

从介绍看,Meta平台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功能更多元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形式,部分媒体将这一模式翻译为元宇宙”(Metaverse),即借助VR和AR技术及设备,吸引用户在这个3D的虚拟世界中,建立一种类似于现实生活一样可以进行人际互动,能满足工作、交流和娱乐的空间。

所谓元宇宙”的概念,出自美国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随后包含了构建一个区别于现实生活的半虚拟空间,供用户在其中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沟通和生活方式进行互动。比较形象的例子有电影《头号玩家》、《失控玩家》里的场景。

据Facebook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Meta平台已建立了专属的域名介绍页,这一更名可能意味着Facebook公司将采取类似此前谷歌公司的做法,把公司的名称改为Meta,截至目前,该公司旗下的Facebook网站,以及Instagram等多个网站、APP仍保留其原有的名字。

来源:环球时报

为什么我说Facebook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炒股,看雪球就够了

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今天的内容,关于深陷舆论中心的:Facebook。

我个人的观点是,facebook只是短期受到了一些影响,长期逻辑完全没有改变。

一、Facebook的长期逻辑是什么?

在介绍facebook最近发生了什么之前,我先来看看一些有意思的数据,看看FB的长期逻辑是什么。

上面这张图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这张图是美国人过去110年是如何打发时间的。这张图也基本代表了整个人类在过去100年是如何消耗掉自己每天的时间的。

在1900年时,一个正常的美国人,一天有6个小时的空闲时间。这6个小时的时间里,有将近4个小时是用来面对面和人聊天的。你可以简单理解成,4个小时是在和村口王大爷,村口赵寡妇聊天。

另外2个小时主要是看印刷出来的纸质品,包括了书籍、报纸和杂志。

到了1960年-1980年,美国人的平均空闲时间从1900年的6个小时,变成了8-9个小时,多了2个小时的空闲时间。

如果人类多了2个小时空闲时间,你觉得人类会如何花掉这两个小时?看书学习?培养新技能?继续深造?

绝对不可能的,人类一定是把这两个小时玩”掉。

在1960年-1980年时,整个人类多了两个新文具:收音机和电视机。

就像婴儿要抱着他最喜欢的玩具睡觉一样,人类也天天抱着”电视和收音机。在1980年时,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花5个小时的时间看电视。

这不是虚度光阴吗?

对,没错,人类就是需要虚度光阴,因为我们无聊啊。关于为什么人类会产生无聊,可以单独写成一篇文章了。这里简单说一下:无聊”一般是群居高级动物才有的情感。无聊本身就是玩耍的一个反义词,正是因为有了玩耍的倾向,所以才导致我们会出现什么也不干时,无聊的倾向。

从进化的历史来看,玩耍不应该是进化的产物才对。因为玩耍会导致动物消耗能量,同时增加了被其他动物袭击的可能。但是为什么狮子,猴子,海豚等都需要玩耍呢?因为玩耍是动物幼年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形式,在玩耍中,这个动物才能感受到家庭里的地位关系,才能感知到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可以做的。所以,玩耍就成了群居高级动物的必要活动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危险的,消耗能量的行为,在进化的历史中被保留下来了。否则的话,我们基本上都要向乌龟一样了。

因此,只要人类的孩子,还通过玩耍进行学习,通过玩耍来确定社会规则,那么解决无聊就是一种永恒的需求。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人类曾经有多喜爱电视。

1920年到2010年发明出来的各种硬件里,TV的渗透率是最快的。1950年时,TV在美国的渗透率还只有9%,1961年就已经有88.8%了。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里,除了智能手机渗透率比这个快,TV的渗透率再无敌手了。

在1961年,电视的渗透率是88.8%时,美国人平均每天看1个半小时的电视。

在1978年,电视的渗透率是98%时,美国人平均每天看3小时40分钟的电视。基本上在工作日里,每天网上7点之后家家户户都在看电视。

到了今天,一个人美国人一天的空闲时间变成了10.5个小时。

这10.5个小时,美国人是如何分配的呢?

平均5小时54分钟在数字媒体上(PC,手机和平板电脑),3小时58分钟在电视上,其余1个多小时在广播和印刷物上。

对整个人类而言,电视已经从最心爱的玩具,变成了一般喜欢的玩具。

那么人类现在最心爱的玩具是什么呢?

手机。就是这个玩意儿,你下班带着,上班带着,做地铁带着,挤公交带着,上厕所也带着。

这就导致人均使用手机的时间在大幅度增加,从2010年的人均40分钟,到了今天的人均3小时40分钟。

手机会超越TV成为最消耗人类时间的硬件产品吗?

答案是必然的,人口结构的继续演变,就是这种趋势的必然性,请看下面的数据。

按照年龄层划分之后,几乎65岁以上的,不怎么使用手机,因此手机的使用时间在这部分人群里是最小的。而可以想象的是,今天40岁以下的人,才是智能手机的主要用户。

随着50岁以上的人口逐渐被今天的40岁以下人口顶替掉或渗透掉,手机的人均使用市场依旧会逐渐提高。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这和Facebook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非常密切。因为Facebook能拿到多少广告份额,和这些数据有密切的联系。

二、Facebook的底层增长动力

广告行业的核心其实只有两点:

1.用户如何在各个媒体上分配自己的时间

2.ROI(广告效果)

如果你把目前美国人在各个媒体上消耗的时间和各个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绘成一张图,你会得到下面这张图表。

上图里,绿色的是美国各个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蓝色的是普通人在各个媒体上消耗的时间。

你清晰的可以看得到,用户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已经占到了一天中的总时间的32%,但是移动市场的广告份额目前还只有25.6%。

也就是说,现有的移动广告市场,要继续增长1.25倍才能把这个份缺口填补掉。与此同时,用户在手机上的使用时间还在持续增加。

这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广告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底层原因之一,这个因素今天依旧存在,丝毫没有因为FB最近的丑闻而发生什么改变。

除了用户的使用时长之外,另外一个决定广告市场份额高低的关键是:ROI。对广告主而言的,投资回报率。

ROI对广告市场份额有多大的影响,只用看看广播的消耗时间和市场份额的对比就可以知道了。

原因很简单: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在汽车里听广播的,加上广播本身只是文字而已,所以对用户的记忆影响很小,所以广播里的广告,很难唤醒用户的品牌意识,也很难把听众转换成实际的购买力。因此,即使用户每天开车时会听一听广播,但是广告主依旧不会在这里砸下重金。

这个例子说明了,广告行业不仅仅要看用户时间在哪个媒体上分配的,还要看广告的实际效果(ROI)

广告行业的ROI=广告效果/投入金额

虽然手机的消耗时间和广告市场份额的缺口,但是要填满这些缺口,主要还是因为算法驱动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整体的ROI很高(高ROI甚至可以获得超越消耗时间比例的市场份额)。

在用户时间已经倾斜于移动互联网时,下面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Facebook的 ROI可能高于谷歌的。

简单解释一下,就为什么谷歌和FB的广告系统ROI为什么可以超过电视。最核心的原因是:电视台无法精确的衡量广告效果,因为电视台没有办法知道谁在看电视。还有一个核心原因是: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必须制作更好的节目,更好的节目需要更高的制作费用,更高的制作费用导致广告要价更高。整整50年,电视台都是在进行这个正向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电视台的广告依旧不能降价,因为成本就在那里了。

而在我看来,未来几年谷歌和Facebook的面前,都出现了一个确定性非常高的果实”,结出这颗果实的树就是移动互联网。

在估值合理的情况下,买这两家公司,本质上都是在摘取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果实”。

我个人的观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Facebook摘的可能会更多,而不是谷歌。

主要是因为,FB摘果实的工具更好,所谓的工具好,指的的就是FB广告平台的ROI可能会超越谷歌平台的。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Facebook可以拿到的用户信息量远远超过谷歌,同时整个生态系统里的信息都是封闭的,谷歌爬不走。这一点已经被讨论的非常多了,所以就不展开了。

2. 谷歌的搜索引擎广告是满足需求,而FB的广告是可以创造需求的。

我们重新回到这张图里来,你需要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电视广告统治了广告行业将近50年?

直到2016年,美国的数字广告支出,才超过了电视广告。

我自己看下来后,原因很简单:广告主投放广告时的主要需求是创造需求。

什么意思呢?

广告主的第一层次需求是:让目标用户接触到我们的产品信息,从而转换用户。

第二层次需求是:把潜在的用户转换成目标用户,刺激新的需求,也就是传说中的促销。

当大众每天花4-5个小时看电视时,电视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广告平台。

当然,这个广告平台最大的问题是:它没办法知道谁在看它的广告,目标广告人群在哪里,是谁等具体的定位信息。

众所周知,当你在Google上搜索时,它提供给你一个和你在搜索栏输入的关键字相关的广告:很多时候,它正是你想要的,Google通过这个方法拿走了大量的PC时代广告市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搜索引擎广告。

通常你点击的广告,是和你已经知晓的你想买的东西相关。用广告界的话说,Google的广告搜索是满足需求。

Facebook则恰恰相反,它是可能像电视广告一样,刺激用户,产生需求的。这就是品牌广告长期占据电视广告渠道的目的,也是广告费用投放最多的地方。

品牌广告就是有意将新的想法植入你的大脑。从本质上,品牌广告是在训练自己的巴甫洛夫的狗”。让把想法植入你的大脑里之后,让你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成为用户。

这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企业的成产瓶颈被彻底解放之后,企业所面临的往往都是需求端的问题。在可预见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这种广告的需求,会持有不变。

如果你在 Google 上买一则广告,在有人键入数码相机”时出现,那么在 Facebook 上,你可以将一则类似的广告专门呈现给在加州的一个有小孩却没有上传任何照片的已婚男人。

这就是注定了,FB是可能建立一个比谷歌高一个维度的广告系统的,这个广告系统第一个侵蚀的也许不是谷歌,而是传统的电视广告。

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球在互联网上广告支出正式超过了在电视上的广告支出。

在未来,能大量抢走电视广告的,很难是搜索引擎这种满足需求的广告,应该是Youtube和Facebook这种可以刺激需求,创造需求的广告。

上面写了大概4000字,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随着用户在移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持续增长,以及算法可以相对精准的推送广告(FB和谷歌广告的ROI比较高),移动互联网广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渗透。而谷歌和FB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双寡头。另外,虽然Youtube和搜索引擎依旧是非常高效的广告平台,但FB是有可能在今天的基础上拿走更多的份额。

三、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双寡头时代

在明白了ROI是什么,在理解了移动广告的份额还远远没有触及天花板之后,我们要来看看移动广告时代,主要玩家都是谁。

主要玩家就是谷歌和Facebook。

上图是我自己整理的,剔除掉中国之后,全球移动广告占总广告支出的比例。

在2011年,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份额还仅仅只有1.1%,但是到了2017年,份额已经到了20.5%。

你觉得20.5%的份额很高吗?

想想你在移动互联网上消耗的时间吧。

移动互联网的潜力还有多大?

我们来看看美国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占总广告的份额。

截止到2017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是34.6%。

美国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是25.9%。

而在除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移动互联网的广告份额仅仅只有15.5%左右。

如果按照历史来看,我们还仅仅刚处于电视普及达到90%之后(1963年),用户观看电视时长突飞猛进的阶段。

四、泄露用户信息事件

截止到昨晚,facebook的市值为4500亿美金,2017年的GAAP净利润180亿美金,自由现金流170亿美金,Non Gaap净利润210亿。

也就是说,FB的静态PE大概是21.4-25倍。

如果按照彭博里的forward PE来看,PE大概只有18倍左右。

当然,一般出现这种估值时,往往都便随着一些外部或者内部的坏消息出现。对Facebook而言,股价之所以会从高点195下跌到今天的155美金左右,原因主要有三个:

1.北美的dau用户从1.85亿下降到1.84亿

2.扎克伯格宣布改变信息流算法,用户家人和朋友的信息排序更靠前,同时预计2018年的运营费用同比增加40%-60%。

3.FB泄露”5000万用户的信息

美国和加拿大目前的总人口有3.6亿,其中美国大概有3.25亿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Q4,Facebook美国和加拿大的MAU总人数是2.39亿。

根据上图的信息,美国和加拿大的触网人数是3.2亿,活跃的社交用户大概有2.55亿,而FB的MAU已经达到了2.39亿,几乎已经接近了饱和。

因此,对一个已经几乎饱和的市场而言,我觉得过于关注DAU数字的细小变化完全没有意义。

关于算法问题,我对扎克伯格的这个决定一点都没感觉到突兀。因为扎克伯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关注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人,这一点可以从很多采访,以及相关书籍里看得出来。

这是一种是典型的放弃部分短期利润,增加公司长期价值的行为。最起码扎克伯格没有蠢到要牺牲用户来满足华尔街的盈利目标。

这会多大程度上影响FB短期的利润?

鬼知道啊。这种东西,企业内部都算不清楚,投资者怎么可能搞清楚。

但是低估值本身就代表了低风险和低预期。一个静态21.5倍-24倍PE的公司,和一个35倍-40倍PE的公司,思考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

FB是一个几乎垄断了除中国外所有地区社交媒体的公司。

与此同时,全球广告市场规模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速是4%左右,剔除中国后全球移动互联网广告规模2017年的整体增速是31%。

对FB而言,其内生的增长力,主要来自于四部分:

全球广告规模的增长(4%)

用户在移动端消耗的时间和移动端的广告市场份额之间存在明显的GAP。消除这个GAP带来的增长

抢夺其他媒体(报纸,电视)的市场份额

抢夺移动端竞争对手的份额

如果我们假设,3年内用户投入到互联网的时间占比从现在的32%上升到35%-40%,时间占比和广告份额之间的GAP完全消除。

与此同时未来3年,电视和印刷品的市场份额继续被压缩3%-7%,那么Facebook的潜在增速在19%-27.4%之间。

另外,在这个假设里,我还没有考虑:1.FB从谷歌手里抢夺份额的可能. 2.FB现在大力发展的Video业务也是一个潜在的期权”.

另外,广告收入正在高速增长的Instagram,以及货币化程度很低的What’s App 和Messenger都是增长的保证。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用户信息泄露的。

我个人的建议是:每次出现这种新闻时,如果你是做投资的,一定要区分观点和事实。

媒体往往表述的是观点,而观点往往是错的离谱到家的,比如FB最高面临罚款2万亿美金,因为2011年与FTC签署的协议里,明确表明了如果FB违法协议,每个泄露一个用户信息最高罚款4万美金。

这种是典型的用事实加意淫编造出来了一个很荒唐的逻辑,然后神奇的是,很多人信。

如果你信这些东西的,基本上证明,你没有完整的思考体系,在你做下一笔投资之前,应该去完善一下整个思维体系。

美国政府可能会因为一个隐私问题,罚倒闭一家2万5千名员工,近乎全球垄断的美国科技企业吗?

况且整个事情里,FB并没有主动泄露用户资料,只是保护不当,被第三方偷走数据了而已。

而且自2016年开始,FB已经在限制第三方软件获取用户信息的渠道了。

关于因为删除FB,问大家两个问题:

1.你重视你的隐私吗?

2.你会每个月改密码,或者采取其他行动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吗?

第一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都会选择重视。

但是到了第二个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极少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而采取行动。

2017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让人震惊的隐私泄露案。美国的征信机构艾贵发(NYSE:EFX)泄露了大概1.5亿美国人的基础信息,包括出生地,出生年月,社会安全号码等等。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家公司要破产,一个征信公司,泄露了1.5亿用户信息,必然要破产啊。但是,结果呢,这个公司依旧正常的活着。

另外,2017年3月份,Uber同样遭到了twitter上大面积的抵制,很多人决定删除Uber账号,只因为这个公司在纽约罢工工会行动中,想趁机推广一下自己的出租车。

如果拿删除Uber和删除Facebook两个事件进行对比,你会发现删除FB的Mentions(可以理解成@删除FB话题的提及量)远远不及Uber,同时消退的很快。

整个抵制活动中,Uber损失了大概20万用户,我个人拍脑袋认为FB损失的数字要远小于这个数字。主要是因为facebook没有替代品。删掉FB,你可能会换成Messenger,Instagram,或者What’s App,很不幸的是,这些都是属于FB的。

垄断+人是群居动物,注定让很多人无法离开这个平台。

群居动物的属性,注定着人类需要社交,需要八卦,需要短快爽的刺激。几万年的进化历史里,能真正称之为人”的时间不过一千多年而已。千万别忘了,大多数时候,我们和猴子差不多。

五、结语

FB和谷歌,未来两三年的长期逻辑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渗透率可以继续提升。

这种增长的核心动力是用户正在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手机上,同时两家公司的广告系统都做到了巅峰。

近期的信息泄露,我个人认为以一年期来看,对FB的生态影响非常小。扎克伯格也是一个非常关注公司长期运营的企业家。

另外,最近花时间研究了一下Instagram的广告系统。有以下几点感悟:

1.在Home这里的信息流动态,平均每4个news里大概有一个广告,广告效果我个人认为非常好,因为看着几乎没有厌烦感。定位也相对准确,给我推荐了一个游戏,一些app,一些金融服务,比如IB,券商等。如果你走的不是Home这个按钮,而是直接进入到你想看的人的界面里,这个界面里是没有任何广告的。

同时,右上角有一个全部播放,这个是FB和Instagram上的新功能stories,这个还是很值得关注的,这个里面也有信息流广告,也几乎没有违和感,体验很好。

2.图片内的商业广告

在一张图片里,点一下这个图片,然后里面会出现对应的是购物广告,比如下面那个lumeecase(手机壳),点一下会去这个Instagram品牌号里,然后可以直接看到各种商品,以及商品的价格,可以在界面上跳转直接下单。

类似这样的广告,我看到的有:彩妆,衣服,饰品,等等。

整个过程毫无违和感。非常棒的用户体验。完美的把商品链接藏在了图片里,可以在Instagram内部直接形成转换。

一家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社交龙头公司,同时几乎零负债,手里400多亿美金的现金,增长性确定很高,还有一个极其优秀的管理层,CEO是一个关注长远利益的人。

市场只给这家公司21-25倍的估值,你觉得贵还是便宜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为雪球用户大隐于市谢强所作,想看该作者的更多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facebook系列软件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