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次元怎么看自己的评论?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真的有难度,不太好回答,暂且闲聊几句。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韦昭注:如登,喻难;如崩,喻易。”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是毛主席用来表扬雷锋同志的一句名言。
从以上可以看出,做好事尤其是坚持做好事是一件很难的事,坚持不做坏事就是一件更难的事了。做好事是利人”,利人的前提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私念,需要高尚的人格和境界。
有时候利人”是和物质无关的,并不是拥有了巨大财富就会仁义”,要不然就不会有为富不仁”了;古代的君子、近现代为中国独立富强的先烈都是心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现代社会的正能量”就很有积极意义,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大家说,易视界好不好啊?
其实,学好很容易,善良只需要一瞬间.学坏也容易,死本能一直都不曾离我们而去. 从别人口里反应回来,就不是单单的好,这”好”或许带有了其他的味道,社会的道德价值观,阶级的价值观等等. 婴儿不能尊老爱幼就是坏吗?想变”好”也不是说你看人善良就完了,需要你去建立一个”好”人,直白点就是”标榜”一个好人.因为你需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愉悦的交流.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现实中,谁会去信任一个杀人犯?所以学”好”难,就难在这里。
学好很难,因为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学好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什么学坏容易?因为社会上有很多的诱惑在向你招手,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稍有疏忽,就会出偏差。 电影、电视是青少年成长离不开的朋友,是好东西;
但是观看影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法制观念,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有好有坏,行为也有好有坏,不能不分好坏都学;二是观看影视切记不可着迷,着迷就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影响正常的生活。
毛泽东评说汉重臣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来源:(原创)党史博采
《汉书》亦称《前汉书》,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实。固,字孟坚,后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汉书》,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也是毛泽东终生研读的一部大著作。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唐朝李贤等注。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自成一家之言,记述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实,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毛泽东喜读《后汉书》,曾写下批注:《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
《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文帝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18岁时,就以能诵诗书属文闻名于世。20多岁时,汉文帝召其为博士。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凡说到年轻才俊,便时常提及贾谊,誉其为秦汉专家,英俊天才”。1958年4月27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一读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鵩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亡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伯达、乔木有兴趣,可给一阅。”
◆贾谊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为国家长治久安提出的政治谋策。当时,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已历近40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繁荣。但贾谊却居安思危,从歌舞升平中看到潜伏的种种危机。他不屑当朝权贵一味鼓吹天下已安已治矣”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做法,斥之为非愚则谀”。他的《治安策》开宗明义,认为: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流露出一个爱国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注。所谓可为痛哭者一”,是指当时异性诸侯虽去,但同姓诸侯趋强,相继发生了淮南王、济北王之乱,如果听任同姓诸侯坐大,则后患无穷。解决办法就是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削小诸侯领地,削弱诸侯权力。因为诸侯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便于皇帝统治。所谓可为流涕者二”,是指匈奴为患,边界长期不宁;皇帝在边界问题上求和心切,不敢碰硬。他建议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威慑力,严惩里通外族的官员。所谓可为长叹息者六”,是指世风日趋奢靡,人民贫困,潜伏着不安定因素;亡秦的暴戾之气未能彻底涤荡;对太子的教育和为君之道未予重视。他建议制定礼仪、纲纪、法度,使上下有所遵循。《治安策》的上述分析,紧密结合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的放矢,切中时弊,而且有理有据,文笔朴素犀利,感情中肯真挚,说理层层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毛泽东认为《治安策》不愧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贾谊的另一篇政论文《过秦论》也为毛泽东所欣赏。文章把秦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说:秦始皇打天下,可以凭暴力取得成功;但得天下后,就应适应形势变化,顺应人民的意愿,施行仁政。可惜秦始皇没有看到这一点,依然是严刑峻法,推行强权暴力,就难免丧失人心,导致灭亡。毛泽东对这句话十分赞同,他在一本《旧唐书?朱敬则传》中的天头上,原文照搬,批注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见,毛泽东对贾谊卓越政治见解的熟悉和推崇。此文将政论性与文学性融为一炉,逻辑严谨,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曾将《过秦论》和《治安策》等文章称作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深远。”毛泽东与鲁迅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过秦论》
后来,汉文帝任命贾谊为其幼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不巧的是,汉文帝十一年,刘揖入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自认为为傅无状”,不满33岁就在忧郁自责中离世。毛泽东一生极为推崇那些目光高远、勇于革新开创、又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英才早逝,毛泽东十分惋惜,专门写了两首以贾谊为题的诗: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专为古代一位才高遭忌的青年俊杰写下两首悼亡诗,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典故》贾谊忌鵩 庄周畏牺。
毛泽东读史,还特别留意一些历史杰出人物的人生经历,从中发现人才成长的规律。比如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他特别圈划了卫青为侯(平阳侯曹寿)家人,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嫡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在《公孙弘传》中,在弘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等文字旁画上了圈。卫青是汉武帝时讨伐匈奴的大功臣,官拜大将军;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也颇有建树。而他们却都出身微贱,早年不是放羊就是牧猪。毛泽东对那些出身显贵却才能低下、贵为皇帝却糊涂得要命的人不值一哂;但对像卫青、公孙弘这类起自平民历尽磨难的人才却十分重视。他曾说过: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是他深入观察社会受到的深刻启迪,也是他细心读史的心声。
赵充国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
赵充国(公元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陇西(今甘肃天水)人,《汉书》称他沉勇有大节”,是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著名将领和重臣。他在抗击匈奴入侵、召降西羌方面,功勋显赫,任后将军,封营平侯。
◆赵充国
公元前61年,居住在今青海湖一带的西羌各部起兵反汉。76岁的赵充国自告奋勇率兵平叛。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赵充国决定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先集中兵力,击破兵力最强的先零羌,而对罕羌和开羌实行招抚分化的策略。汉宣帝把赵充国的计划交付大臣们讨论,开始大多数人表示反对,认为应先弱后强,先打罕羌和开羌,然后再与先零羌决战。汉宣帝觉得众议有理,便下诏切责赵充国,要他改变计划。但赵充国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真正忠诚的将领应根据前线实情便宜行事,不必拘泥于君命。他上书汉宣帝,一面谢罪一面痛陈用兵的利害。他分析到,先零羌与罕羌、开羌本有仇怨,其结约是临时的、不牢靠的。此时如果先打罕羌、开羌,先零羌必然施德于罕羌、开羌,坚其约而和其党。如此一来,仗就难打了。反之,如果先击破先零羌,罕羌、开羌见盟主已败,就会不战而降。赵充国上书是六月戊申,到七月甲寅,宣帝肯定他计划的玺书送达。毛泽东读此,批了七天”二字,可见他读得仔细。以后的战局果如赵充国所料,先零羌被击败,罕羌、开羌归降。此时,羌人投降的已有万余,赵充国分析,先零羌受此重创,必将一蹶不振。于是他上书汉宣帝,建议撤走骑兵,实行屯田,建议共有12条,称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其中,主张戍边的士兵,平时垦荒种田,战时出征,这样既可克服运输困难,解决军粮问题,又能节省国家开支,以逸待劳,战胜入侵之敌。因此,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但就在赵充国罢兵屯田的奏折正要送出,便接到汉宣帝要他继续进军的诏令。儿子劝他按皇帝的旨意办,不要固持己见冒风险。他不但不听,还斥责儿子对皇帝不忠。结果奏折送上去后,立即遭到汉宣帝拒绝。赵充国不计个人安危,继续上奏,反复申述意见。双方信函交驰,经历了好几个回合。起初,公卿们赞同赵充国意见的不到三分之一,后来升到十分之五,最后竟达到十分之八。先前反对他的人都心服口服,丞相魏相也说: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汉宣帝这才接受了赵充国的意见。果然,屯田第二年,西羌各部落便土崩瓦解了。赵充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一次又一次向汉宣帝申述意见,不但有犯言直谏的勇气,更讲究方式方法,条分缕析,把理由讲得清楚明晰,使人最终能够接受。毛泽东对此十分欣赏。他在读《赵充国传》时,许多地方加了旁圈,天头上画着三个大圈的地方有19处之多。在丞相魏相说的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12个字旁边他都画了圈。在12个字的天头上,批注了说服力强之效”6个大字。在说服力强”4字旁边还画了三个大圈。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一次毛泽东接见老朋友、历史学家周谷城时,对周说:赵充国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之八九。但是后来,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十之八九,反对的却只十分之一二。”还说: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但要坚持。无论在过去历史上,或现在。当时周谷城正参加关于逻辑学的大讨论,其学术观点受到批评,属于少数派。毛泽东希望他积极参加百家争鸣,学习赵充国的精神,既坚持真理,又善于说理,在争鸣中完善逻辑学科。其实,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就经常遇到自己正确的主张不被接受、处于少数地位,经过顽强坚持和耐心说服,才统一了全党认识,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情况。这也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概念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书中评价刘德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古为今用,是毛泽东读史坚持的一贯原则。他读《汉书》十分注重从中发现、汲取有生命力的知识,应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比较突出的事例是他对实事求是”一词的发掘、改造、引申和运用。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德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1941年5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非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941年12月底,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既是党校的校训,又是全党的党训。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决定性作用。
可读李固给黄琼书”
《后汉书·李固传》和《后汉书·黄琼传》也是毛泽东喜爱和反复研读的名篇。李固(公元94年~147年),字子坚,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黄琼(公元86年~164年),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人。他们都是东汉名臣,以耿直方正、敢于以国事为重、忠言谏君著称。他们不满外戚专权、宦官盈朝的黑暗政治,抛却个人得失安危,多次披肝沥胆,直陈时弊,力图改变东汉王朝日渐衰落的颓势,挽狂澜于既倒。毛泽东看重黄琼和李固的人品,他不仅自己对《后汉书》中的《黄琼传》和《李固传》反复认真研读,而且还在1965年特意批示: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按毛泽东的要求,都认真阅读了此书。许多高级干部闻听后,也纷纷找来《黄琼传》和《李固传》阅读。毛泽东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此书的用意,很明显是要求他的战友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敢讲真话、实话,引领党的干部队伍树立直言敢谏的好风气。
◆李固
其实,毛泽东最为欣赏的,当属《黄琼传》中李固写给黄琼的信。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黄琼被举荐到朝廷做官,走到途中却犹豫起来,称病不肯前往,经朝廷催促才继续前行。在他到达京城洛阳近郊时,和其惺惺相惜的李固给他写了一封信,即毛泽东所说的李固给黄琼书”。这封信从两方面启发开导黄琼:批评了当时一般名士”的孤傲、目中无人;规劝黄琼以国事为重,发挥真才实学,做到名实相副,破除人们对名士”的偏见。李固信中‘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几句话,尤为毛泽东所称道。他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曾读了这几句话。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信中,又写了同样内容,并解释说:这后两句,正是指我。”看来,毛泽东是借此作自我剖析,信中反复说到自己自信又不自信的问题,说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使人从一个侧面体会到毛泽东在发动起文化大革命”后的心态。这种心态是相当复杂、微妙的。有对‘文化大革命’最终会搞成什么样子的思虑,也有对自我的清醒认识,总之,‘人贵有自知之明’”。
1974年11月12日,江青写信给毛泽东,提出:让谢静宜当人大副委员长,迟群当教育部长,乔冠华当副总理,毛远新、迟群、谢静宜、金祖敏列席政治局,作为接班人”来培养。毛泽东当天就在信上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11月19日,江青又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说:自九大以后,我基本上是闲人,没有分配我什么工作,目前更甚。”11月20日,毛泽东即回信答复:江青:可读李固给黄琼书。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你的职务就是研究国内外动态,这已经是大任务了。此事我对你说了多次,不要说没有工作。至嘱。”这封信对李固给黄琼书”给予了极高评价: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他劝江青认真阅读,就是至嘱”她谦虚谨慎,力戒孤傲,不要贪恋权力。
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中,毛泽东对大文豪鲁迅的评价前无古人。他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恐怕这也是毛泽东读《黄琼传》和《李固传》的一条最深切的体会。
毛泽东读《后汉书》,不仅对直言敢谏之士如李固、黄琼等赞赏有加,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杰出人物也给予了极高评价。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公元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胸怀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先是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31年时间里,平定了西域50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班超年少即有大志向。早年家中贫困,班超为官府抄写书籍,赚取微薄的薪水以贴补家用。据《东观汉记》载,有一天,他对抄书感到厌烦,便停止抄写,投笔感叹道: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面对他人的嘲笑,班超又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投笔从戎”的典故即出于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语源也源自班超。)1939年初,陕北公学教师、历史学家何干之给毛泽东写信,表达了他想研究民族史的愿望。毛泽东认为很好,回信说: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只有一点,对于那些‘兼弱攻昧’‘好大喜功’的侵略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的)应采取不赞同的态度,不使和积极抵抗政策混同起来。为抵抗而进攻,不在侵略范围之内,如东汉班超的事业等。”班超为解除匈奴对东汉的威胁和侵扰而出使,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立功边陲,显然属于积极抵抗”。毛泽东对班超这位杰出爱国者作出了准确科学的评价。
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
陈寔(公元104年~187年),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后期名士。他出身寒微,但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后受业太学。陈寔当过县吏一类的官。党锢之祸发生时被牵连,不少人都逃掉,但陈寔非但不逃,还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入狱。他为人豁达公正,居乡里时,百姓中发生了争执,都来求他判断是非曲直,其结果双方都心服口服。大家非常敬佩他,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毛泽东很欣赏陈寔的道德人品,1965年他把《后汉书》里的《陈寔传》推荐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阅读。
◆陈寔
最使毛泽东感兴趣的是发生在陈寔身上的梁上君子”的历史故事。史载,有一年闹饥荒,一天晚上,有个小偷到陈寔家行窃,趴在房梁上等待时机,被陈寔发现。但他并没有大呼捉贼,而是起床穿戴整齐,把儿孙们唤醒,召集到一起,严肃地训导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听到后,既胆战心惊又分外感动,遂自己跳下来叩头认罪。毛泽东在这段文字后批注: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该传还描述陈寔鼓励这个小偷说: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并赠给他两匹绢。从此这个县再没有发生过盗窃的事。妥善处理好一件事,转变了一个县的社会风气。这充分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变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好,其中的关键是对人和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创造促使人和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条件。毛泽东的点睛之笔道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真理。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在哲学大师毛泽东看来,所谓人的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据《资治通鉴》第140卷记载:南北朝时光州刺史崔挺上书魏孝文帝,劝他废除一项一人有罪、祸及全家的政策。崔挺上书的内容很不错,孝文帝也予以采纳,匡正了自己的失误。但崔挺上书中有一句话却让毛泽东很反感。这句话就是:天下善人少,恶人多。”毛泽东在这句话旁,用红铅笔划了一条粗重的着重线,在天头上又用黑铅笔写下批注:此古人一贯谬论。”在一本《古文辞类纂》的《韩退之与崔群书》中,韩愈说: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毛泽东又反其意批注:就劳动者言,自古贤者多,不肖者少。”毛泽东一贯坚决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是好的,坏人只是极少数。在他撰写的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深刻指出: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犯错误的人,除了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正如得过伤寒病的可以免疫一样,犯过错误的人,只要善于从错误中取得教训,也可以少犯错误。”根据这种唯物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才对在东汉历史上并非显宦”的陈寔引起重视,对他教育梁上君子”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下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著名批注。
不屈于帝王”的气节之士”
严光(公元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卒于家,享年80岁,刘秀备感哀伤,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于富春山。范仲淹撰有《严先生祠堂记》,赞誉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光
严光的事迹见于《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史载,严光不仅与光武帝是同学、深得刘秀尊重,而且积极帮助其起兵。但刘秀登基后他却不慕名利,归隐著述,设馆授徒。光武帝一再请他出山帮助治理国家,他就改名换姓隐居起来。光武帝于是命人画严光像到处张贴,多方查找下落,终于把隐藏民间身披羊皮袄在水泽中垂钓的严光找到了。光武帝亲自去拜访,严光却躺在床上不予理会。后来,光武帝又请严光到宫里去叙旧,像过去老同学一样相处多日。一次,两人同塌而眠,睡熟了的严光竟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即便光武帝对严光如此宽容礼遇,严光却毫无所动,宁做江边钓翁,不为皇帝宠臣。毛泽东对此传读得用心,思考深邃。1913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写道:严光,东汉气节之士也。光武既立,征之,不就。访之,以安车迎至。帝坐匡床请出,光卧应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后世论光不出为非。不知光者,帝者之师也。受业太学时,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办天下之事,光即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论及严光与光武帝之事,显然是把读史与修身结合起来了。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讲修身课,便时常谈到传教”与办事”的理想人格。对此,毛泽东很感兴趣。他在《讲堂录》里便记有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以及办事兼传教之人”等句子。办事和传教,又和豪杰、圣贤这两种理想人格联系在一起。《讲堂录》里载: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在毛泽东眼里,能够移风易俗,转变世风的圣贤要远高于只能办事的豪杰。因而《讲堂录》里又讲:帝王,一代之帝王;圣贤,百代之帝王。”
◆严光垂钓图。
严光不屈于帝王的特立独行,不爱权力和俗名的品质,东汉以降,一直为人所重,认为他是转变世风的标志性人物。的确,翻开中国历史,东汉士人是最讲究气节的一个群体,他们刚正不阿、特立独行、不避险恶、敢言直行,深受民众赞誉。后人大多认为,东汉士人讲气节,肇始于严光。毛泽东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特别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志气、气节等,追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真理,提倡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此看来,毛泽东格外尊重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的大隐士严光,认为其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当然,青年毛泽东崇仰严光是有时代背景的,即:严光于专制之代”不贪图富贵和虚名,讲气节,正风俗。1949年3月,毛泽东的诗友、著名南社诗人柳亚子因觉得自己政治上不被重用,作《七律·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句子,意即当时局大定之时,自己便要像严光一样,回老家吴江县的分湖隐居。4月,毛泽东即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回顾了两人的交往和友谊,委婉地劝老朋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说的是人民解放了,已不是严光所处的专制之代”,就不要学严子陵了,应留在北京为新中国作些事情。柳亚子欣然接受毛泽东的意见,为诗坛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毛泽东与柳亚子。
毛泽东读史有个习惯,常常习惯把几种、多种史籍放在身边,对照着看,对比着读。对比着读后,毛泽东认为《后汉书》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毛泽东为何更看重《后汉书》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具有进步史观。对有些虽身为高官显贵却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便不予立传;而他写的传主不一定地位显赫,却是能够纠正朝政缺失、注意民间疾苦、敢于同奸佞抗争的贤臣和直臣。比较而言,《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宣扬君权神授说,更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由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读史的价值取向。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版权归作者所有。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亚马逊测评工具介绍——评价易
多渠道汇集海量海外真实测评人员
通过广告媒体,社交网络,社群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吸引全球真实测评人员参与测评,覆盖面极广。
严格筛选测评人员,保证其身份真实有效
通过对测评人员身份ID信息、驾照、PayPal账号、profile链接、邮箱等方式进行审核,保证其身份真实有效;同时对测评人员进行监管,并定期检查,确保测评人员身份真实有效。
测试新品的市场需求热度
评价易是第三方的产品测评平台,汇聚了大批优质卖家和海量真实买家。评价易可以测试新品的市场需求热度,申请试用者越多,证明市场需求越旺盛。
检测产品品质,为改良产品提供依据
评价易要求测评人员试用产品之后必须提交客观真实的测评报告,卖家可通过测评报告 分析产品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改良产品。
快速提升产品销售排名
通过评价易,卖家可以根据运营计划,控制每日订单数量,快速提升新品销售排名。
快速提升关键词排名
卖家可以通过评价易系统设置推广关键词,买家通过该关键词搜索下单,快速提升关键词排名。
快速获取Review
卖家可以根据店铺销售情况,向对产品试用满意的买家发站内信,引导买家给产品留review, 以此快速获取好评,并将留评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保证店铺安全。
科学的尽头是古中医(易)学
道医有云:万物有坏期,统归大幻;人身亦虚器,当求至真”。
道家看来,万物的生机在于阴阳二气,得气而生,失气而亡。凡是有形、有质的事物,无论刚强还是脆弱,终将会腐朽,万物有归途,天地升沉,一生一杀,皆是幻境。
人类文化过去了几千年,科学家登上了太空和月球,探索了声光电的各个领域,却鲜有人能够探知和了解我们这个百十斤的人体,西方人用西药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然后应用到人体上,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因为老鼠的结构没有人体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没有人体那么多经络穴位,而西医解剖尸体的时候并不明白人死之后经穴会消失不见。
科学的尽头是中国的玄学,中医,在尽头前等着科学。
他是民国时期的观星”奇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四处求学,只为揭开命运背后的秘密,他认为星象之中自有吉凶之道,曾为蒋介石指点迷津,虽精通预测之术,却告诫世人不要迷于命运,他到底是谁?他又如何看待命运?今天说的就是——奇人袁树珊。袁树珊,江苏扬州人,出生于清光绪七年闰七月十五日,也就是1881年的9月8日,父亲名叫袁开昌,自幼研读经史百家,后在当地开了一家医药馆,一生以医为业,写下了数本医学书籍,中华文化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万法同源,基本同出于易学一脉,所以古代名医也大多都是预测高手,袁开昌也不例外,除了治病救人的主业之外,还有一个预测的爱好,喜欢为人推算命运,为此还曾写下过一本名为《中国历代卜人传》的书籍,希望可以从古今志士的生平中,找到命运走势的关键所在,在父亲与家族的影响下,袁树珊自小也陷入了医学与预测的研究之中。
乾:辛 丁 乙 戊
巳 酉 巳 寅
1丙申 11乙未 21甲午 31癸巳 41壬辰 51辛卯 61庚寅 71己丑 81戊子
观此八字乙木秋生,凋零现象,干支金重,须用丁火克制酉金。惜八字缺水,科第难登。
三十六岁交巳运。既有盗泄之虞。又有尅身之患。是以节衣缩食。敏事慎言。
四十一岁交壬运。接辰运木得水养。生趣怏然。差幸编辑家谱。建筑宗祠。刊印先君遗书。及其他新著。自能勉力告成。得免隕越。
五十一岁交辛运。金刚木落。逋负累累。剜肉医疮。苦难应付。
五十六岁交卯运。冲酉破提。猝遭国难。风尘仆仆。力倦筋疲。
尝闻先父昌齡公云,汝未生时。月明星朗。将生时。密云大雨。既生时。云雨忽散。星月犹存。而天方破晓。虽五行缺水。得天时之水以補之。究胜于无。因此、人虽愚鲁。学可小成。名虽不扬。品尚无缺。果能读书安命。择交治生。必不致坠家声。而为饿俘。验之己往。察之未来。益信先人之训诫。确有至理存焉。
巧的是,袁树珊提到自己在未出生之时,月明星朗;将要出生时,密云大雨;出生之后,云雨忽散,星星月亮还在,而天刚破晓”。袁树珊之父据此认为袁的八字虽然五行缺水,但能得天时的水来补救,终究聊胜于无。因此为人虽然愚笨,但学可以小有成就;名声虽不显扬,品德尚无缺陷。如果能读书安命,择交治生,一定不致于坠败家声而为饿鬼”。
可见,恰在袁树珊出生时刻老天播撒的密云大雨改变了他的命格,巧在时支有寅木供乙木攀附,《滴天髓》说藤萝系甲,可春可秋”,藤萝附乔木,不畏斫伐也。而且干支都有火星,足以与七杀抗衡。巧的是袁树珊名字当中所用的树字,也是拯救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么?
医易同源,不知易不可为太医。(中医)
1900年,新文化如星星之火一样洒满了华夏大地,而原本人们眼中博学多才的江湖术士,也渐渐沦为了人们口中的野学问家”,很多学术大腕都认为他们是乡野村夫,未经过相关认证”,眼看着传统文化步入困局,袁树珊开始四处求学,第一站就去到了北京大学,而后又跟随当时的浪潮,去到了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留学,这样的学历,已经完全不低于当时的学术大腕了,甚至新文化巨子胡适,都忍不住去找袁树珊推算,查看真伪,但袁树珊却从不看重学历,他自始至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星相与命运的关系,学成归来后,正值民国乱世,袁树珊高学历术士的身份,也使得他变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人才,各方势力都欲将其网罗于门下,但袁树珊却从不看重于功名利禄,所以婉拒了多方邀请,坚决返乡,随后与其父亲一样,开始以医术为生,预测为副业的淡泊生活。
自此之后,杀伐场上少了一位谋士,扬州城内多了一位灰袍医者,秋冬束一腰带,左侧吊着罗盘玉佩,右侧插着烟管,走路时习惯将两手交叉在背后,儒雅潇洒,落落大方,听诊室内悬挂着两副对联,上联为:十亩栽桑,十亩种田。下联为:半日诊病,半日读书。这时袁树珊的心境,就已经淡泊到了极点,每到深夜,他常常奋笔疾书,在他的著作中记载,华夏文化中奇术繁多,尤其预测,源自上古,显于殷商,于今为盛,古往今来的能人异士无不推崇,想要振兴文化,取其精华,就要追本溯源,对预测之学视而不见,无异于掩耳盗铃,只有精研此术,破除神秘,直得本原,才能得预测学之本来面目,尽管此时的袁树珊仍以医术为生,但心中,却早已有了弃医从玄”的打算。
1930年,时局动荡,袁树珊学问大成,并正式放弃医学,转身投入了星相学领域,当地名流听说此事之后,也开始纷纷拜访,希望可以见识一下,这位高学历术士的真正手段,来的第一个人,就是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两人彻夜长谈后,何应钦大为震惊,对自己的命运也有了新的认知,而后何应钦又将袁树珊推荐给了蒋委员长,蒋也颇信命运,于是也欣然前往,袁树珊面对蒋公不卑不亢,大大方方地接待了蒋公,直言批述,甚得其欣赏,但由于二人职级过高,所以至于过程如何,并未有任何记录,但在当时人的眼中,能为这二人解惑的人,那必定不是凡夫俗子,所以至此之后,上至政界显要,下至富商巨贾,纷纷开始拜访袁树珊以求命单,其中就包括北洋军阀吴佩孚,吴佩孚求得命单后,还曾派军官赶赴镇江,重金请袁树珊做自己的幕僚,不过袁树珊依旧是婉拒了吴佩孚的邀请。
说起来,袁树珊也算是一个科学的术士,他不像当时的星象家一样,刻意宣扬其古文化的神秘,而是希望用更为简练的方法,让人们重新认识这门学问,他在晚年的著作中写道:来向星相家请教的不外三种人:一是受重大刺激;二是迷于名利;三是有的走投无路,所以不得不察颜定色,善为指点。”但知命真的能改变未来吗?也不见得,人生在世,就是一场磨练,命运之所以曲折,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活有所感悟,所以知命不是关键,改命也不是关键,暮年之时,能不被外物所牵累,能学会拿起放下,能对命运有所见解,能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这也就不枉此生了。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一个叫作再来人”的说法,指的就是有一些人,明明没有系统的学习,却天生就有远超常人的天赋,古人为了解释这个现象,就提出了这个叫作再来”的概念,所谓再来,就是再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一位典型的再来人”,他就是天才神医徐灵胎。徐灵胎,本名徐大椿,字灵胎,是江苏吴江人,袁枚称他是:生有异禀,聪强过人。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以至舞刀夺槊shuò、勾卒zú、嬴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长於医。”通俗点来说,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阴阳,无所不能;因为他的一生太过传奇,所以袁枚还为他写下了一篇传记;袁枚是清乾隆年间的大文学家,与纪晓岚合称为是南袁北纪”,徐灵胎早在14岁,就看破名利,开始研读《易经》《老子》等圣贤经典,而且一边学习、还一边注释,此后他的注释本,还被收录到了《四库全书》之中,道德经面世2000余年,期间有能力注解的不下万人,但真正能被官方收录的注本,却是连百分之一都没有,更何况这还是徐灵胎14岁的作品;到了20岁,他为了证明科举的迂腐,又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中秀才,然后他在试卷中写道:徐郎不是池中物 ,肯共凡鳞逐队游。”随即就被考官除名,清朝秀才录取率是2.5%,大概相当于博士退学。
徐灵胎不是医学世家,也没有从小钻研医术,大概是在他40多岁的时候,他的三个弟弟,先后因为身染恶疾,且用药不当,从而导致身亡,徐灵胎感叹中医落幕,从医者鱼龙混杂,遭到他人质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又开始专研医术,不管是《难经》《黄帝内经》,还是《本草经》《伤寒论》,只要是能够找到的医学典籍,他全部都注释了一遍,此后还写下了《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等二十余本医学著作,没过多久,就成了吴江当地的一位神医,开始了悬壶济世的生涯;清代有一位叫作叶天士的名医,学医的朋友应该都听过,当时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神医”,叶天士在看过徐灵胎所开的药方后,说他: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太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后来有人送给叶天士一本《外台秘要》,他这才知道徐灵胎所开的药方,是出自于这本书籍,没想到这位徐神医,对于药方的研究,已经到了自己都无法解读的地步。
袁枚之所以为徐灵胎写下传记,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徐灵胎的病人,他评价徐灵胎为: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乎肺腑与之作语”,这个评价,就是司马迁对于扁鹊的评价,中医较早的学派,其中扁鹊学派最为神秘,失传也最为严重,例如扁鹊、华佗、淳于意,都是扁鹊派的代表人物,据说扁鹊学派的人诊病,就像是能够透视人体一样,而且还专门善于治疗疑难杂症,我们之前说过鬼门十三针,这个就是扁鹊学派的疗法,扁鹊派善于治疗灵魂上的疾病,那钻研扁鹊派的徐灵胎,是如何解释这类疾病的呢?这一点也有记载;据说吴江芦墟这个地方,曾有一个叫作迮zé耕石”的人,得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病,整天不吃不喝,也不与他人讲话,一个人呆呆的望着窗外,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家人找当地郎中,结果郎中让他们去找人驱邪”,要不就去找吴江的徐灵胎;徐灵胎赶到后,先是盯着迮耕石说:这是体内阴阳二气相搏击而成。”然后又为他服了一剂药,过了一会,迮耕石就闭上了眼睛,说感觉自己身边,有红黑两个人,他们不让我吃饭,也不让我睡觉;徐灵胎听后微微点头,又给他服了一剂药,过了不一会,迮耕石就恢复如初了,随后他又说:突然感觉到眼前一亮,一道电光击中了黑人,一只白虎咬中了红人,这才脱离了他们掌控。
徐灵胎笑着说:所谓电光,就是药里的霹雳散,白虎,则是天生白虎汤,你是神志不清,所以误将这两味药,当成了‘电光‘和’白虎’,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玄之又玄的,那些伤及灵魂的疾病,大多都是身体和精神冲击而成的结果,用药方来消解身体上的病,用语言来疏解精神上的病,这个就是治疗这类疾病主要方法,针对一些心病,就要解开这个人的心结;也就是说,我们脑海中的忽上忽下的想法,就是我们的意识,或者说灵魂,当想法不受控制,或者说无法与本人合二为一时,这个就是心病出现的诱因;自明代以来,江湖郎中治病就喜欢用温补法”,就是不管什么病,只要是吃一些天材地宝,那肯定没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好东西,那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徐灵胎在他的《人参论》中说,人参不止可以起死回生,同样也可以起生回死,对症下药,才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后来乾隆帝,还曾两次召见徐灵胎诊病,还侧面验证了他的理论。
到了1771年,乾隆的贵人生病,诸位太医又束手无策,而乾隆则想起了,那个可断人生死的徐灵胎,这一次他没有犹豫,直接命宠臣萨载,连夜去请徐灵胎,几日之后,萨载叫着江宁的地方长官,以及吴江县令,赶忙去到了徐灵胎家中,此时徐灵胎已经年近80岁,但也知道天命不可违”,此后他摸了一下脉象,让次子徐爔xī抬着棺材,带自己入京面圣,到达京城的第三天,徐爔找来了他在京中的老友,徐灵胎说,自己气数已尽,此番前来就是为了道别,当天夜里,他写下了一副挽联,内容为: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之后在梦中病逝,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这篇文章其实本来是想论证科学的尽头是中医,因为中国的古医学才是真正天人合一的最精密的科学,易学和中医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双璧。不通易”则不可能精通中医,而且笔者认为通中医”者,必通易”学,现在的学院派,虽然有文凭有资质,但是连神”都不信其有者,是摸不到中医的门的,从宏观角度来讲,修习中医其实是进入一个修行境界的开始,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有:内景隧道,唯返观内视者能照察之”。古人对经络和气的体验,包括对药性的了解以及气味归经,都是通过内证内观记录下来的经典。如果没有修行的能量和智慧境界,不可能产生像张仲景这样的圣人,因为过去了上千年,他们的传世名方还在滋润我们的病体和身心。
三元九运的离火运马上到了,中医和传统文化周易等玄学必然受到强烈追捧,当前就已经掀起一股中医自学热,很多人开始参照倪海厦等老师的资料,围绕传统中医药方开启了自救模式,而不是把自己的健康和身体交给医院和西医西药,说明当下中国其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就像本次世界杯,国足受到的嘲笑岂止是制度和技术,更多的是国民体质是真的令人堪忧,巴西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家足球场,美国每隔二百米就有一家健身馆,而中国人在科技与狠活”的加持下,五十米之内最少有十家药店…
中国人现在不光身体有病,主要是灵魂出了问题,这是人们没有觉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