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中美贸易战时间线

中国什么时候加入wto?

二战初期,美国保持中立,并实施武器禁运,这实际上帮了日本。到了1940年国际局势突变,法国沦陷、德国空袭英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同英国、苏联一样能够得到美国的援助。

中国虽然能够得到美国的援助,但是美国的战略中心在西半球。因此,美国的援助一切以英国为重,当苏德战争起时,在倾力援助苏联。1942年12月,租借法案援助英国达34亿5000万美元,援助苏联有9亿美元,中国则为1亿2000万美元。从租借法案实施以来,到二战的结束,英国得到援助占总值的63.7%、苏联占22.67%、法国占5.85%、中国占1.8%。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美国通过“驼峰航线”为中国运输物资,同时在印度的蓝姆迦训练中国军队,美国出教官和武器装备为中国训练装备了30个师的部队。在美国的帮助下,1943年中国驻印军发动了缅北大反攻、1944年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西大反攻。

中国的世界贸易组织经过了多少年?

对中国援助只相当于对英苏援助的百分之五

开始收网!美国2025年发起粮食战争,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导语

“美国将在2025年之前,全面发起粮食战争,进而掌握全球粮食的主导权,并借此挽回看不到黑人等级低的命运,维持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这是一篇热门新闻中的爆料,但这种金光闪闪的头条中往往少不了刺激眼球的小标题,不妨读完全文,看看这些“爆料”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隐患?

“粮食战争”又是如何一回事?

全球化的大潮与粮食安全。

人类社会从诞生开始,粮食作为最基础的生存需求,无疑牵动着每个国家人民的心,人们为了更好地获取粮食,栽种、囤积、争斗、掠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探索出一种更有序的粮食生产方式:耕种农业,这种方式在土地宽广的土地上蓬勃发展,人们能够将精力聚焦在他们所栽种的作物上,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增加。

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到了公元十八世纪,当时由于人口规模的激增,这对当时的生产方式构成了巨大冲击,人们纷纷跑到城市中去寻找新鲜的工业劳动力。

这就是工业化的开始,自此之后,人口规模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的增长,而土地养活这么多人的压力同样一样越来越重。

不得已,各国纷纷加速了农田的扩建速度,使粮食产量能够越来越大涨,但是,在这个工业飞速发展的年代里,很少有人关心过农人们手里挥舞着锄头到底还有多少。

工业革命虽然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但粮食依然是全世界最基础的生存需求,所以人们一直是为了粮食忙碌的。

只是此时,粮食价格却是低到了谷底,这使得广大农人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仅是每年朝不保夕的口粮,于是农民们总是选择将田地变卖出去,走进了城市中组建起工业产业。

好在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机械化最终成为现实,以至于曾经因为工业革命而挤压到边缘的农业产业得以重新精神抖擞的崛起!

正当人们为新农业的发展为当今世界的粮食安全带来积极的效果的时候,气候变化却打破了这个美好的未来构想。

美国粮食优势的隐忧。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有时代标签的,我们现在正处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间的产品交易变得愈发频繁,而粮食在其中肯定算是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了。

自公元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生活的愈发丰富让人们终于有了空闲的思考时间,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思考未来地球会变成怎样?

其中有一类人觉得美好的生活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开始担忧当前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状态,而美国就是这种想法的很好诠释。

美国被很多人认为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美国自己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认为:好不容易修建起的这个富裕状态很容易就会崩塌,所以他们尽可能从现在就防患于未然。

除去美国政府在战略上的部署思考,美国还有一个好处:自然的附属。

美国拥有丰富的粮食生产资源,可以说美国就是一个先天条件非常优越的农业国建设地!

此外,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科技资源,于是他们发展出了世界上最领先的农业系统建设:美国的粮食产量不仅是全世界第一,还能居第一百零六的人口吃饭!

但是,美国的粮食优势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的背面就是美国的粮食优势也是全球其他国家的粮食弱势。

然而,美国却不知满足于此,他们不仅将全球粮食贸易命脉握于手中,还将更极端的利益想要收入囊中:低价出售粮食!

低粮食价格对全球其他国家的意义就是设置了一个潜在的“陷阱”,将其他国家依赖美国进口粮食的方式稳稳的扣在他们头上,并逐渐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上。

这样一来,美国就占据着全球的粮食安全,可以控制世界什么时候能有粮食什么时候不能,这样的掌控力自然是可以拿来和其他国家交易的“大价钱”。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美国的粮食优势所隐藏的危机也正在慢慢浮现出来。

2024年,全球性的异常气候现象爆发,北半球的主要粮食产区遭受到了毁灭式的打击,一夜间全球的粮食库存因此告急,由此不得不喊停了和美国的骄傲自由贸易。

尽管2024年的粮食异常事件并没有让全球粮食吃紧,仅仅只是使美国的粮食贸易大幅受挫,但这一事件足够让全世界都了解到粮食的战略安全性有多重要。

但是正是因此,也有人在联想2024年的异常灾情会不会只是地球近期极端气候的开始,于是就出現了这种由美国发起的全球“粮食战争”。

但美国这样做的风险性显而易见,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其实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种类的作物,所以美国采取这种“粮食战争”的劣势最终会落到美国自己头上。

但美国并没有听从别国的警告,反而在国外粮食安全最新指数上,美国在2024年粮食粮仓储量大幅上涨,而且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还降了很多取得了一定优势。

抢种与后抢种时代。

抢食与抢种都是一样的道理,这种利益赤裸裸的剥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肯妥协的。

此外,全球气候异常所带来的强悍灾情在全人类的记忆中的深度也是美国没有计算上的,美国依赖于全世界买卖进口的粮食资金一下子压到了美国自身的农民肩膀上。

但这些农民在得知外部因素是由于异常气候所导致的,对众多农民而言,这似乎逐渐就变成一个“外因”,而美国政府却并没有将这些农民的苦忧放在心上。

美国政府的人过于偏重于各国的粮食生产情况,从中分了一两件事出来说成是美国粮食高产的原因,而忘记了全美都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事情。

农民们不但不能从卖给政府手中赚到钱,还被限制了粮食产量,这就意味着失败的农民只能自钱包掏出一份来增加收入,但现在调征关税收入又去向不明。

所以,在美国政府试图参加全球性“抢种”之前,他们自己的“种子”库存就已经将他们绊倒在地了。

然而,2025年的美国粮食战争却如期而至,尽管在美国政府的“火力全开”下,美国的粮食产业逐渐恢复活力。

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离开外国粮食产业太久,在很多领域都没有了竞争力,已经沦落到了同许多国家“强行倒贴”的地步。

此外,2025年美国的农民们赚了一把钱之后,便开始纷纷投入到气候修复方面去了,这使得美国原本还算不错的农田在2024年的异样气候中变得更加不靠谱。

作为极端气候的一种,异常气候是没有规律的,所以美国“抢种”的顺利和“后抢种”时期的生产能不能完全靠天吃饱再也没有了理论依据。

抢种后确实有很多国家选择听从美国的命令进行了增租耕地的行动,但是,那些没有听从美国的国家恰恰就抓住了“后抢种”的特有机遇。

因为全球气候异常区域的产量恢复缓慢,大部分国家都选择了自我封闭,甚至封锁了国内粮食市场,这导致的结果不仅是美国根本无法从外国粮食采购中获得利益,更是与全球大部分国家的贸易都断了。

毕竟,美国也不是在粮食生产方面全然落后了,所以,一个没有动工的美国,两年之中将走向什么结局,现在还真是不敢妄言。

构建可持续全球粮食体系的途径。

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日益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而农业聚集的生产方式更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正是如此,全世界才有了如此丰富的粮食资源。

但是,正是发展的太快,我们才会在2024年因为异常气候导致的全球性粮食库存不足从而受损失,所以,为了防止以后会出现的重大灾害,正是时候调整一下世界生产方式了。

首先是全球气候的问题,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国家粮食体系之间的相互依赖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国家间共同清洗全球粮食环境也是上下一心的有力行动。

农业是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是一种以工业时代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但农业现代化无法站在实体上承载,这是因为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进程不同,包括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制度、现代农业理论、现代农业经济等不同方面。

种植多样化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但是现代化的程度却不容易实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高食物的多样化。

不同的食物口味多样化对于新兴市场的新需求是非常有益的,也有利于全球农业导向的多样化。

其次是关于科技的问题,科技革命使得生产方式不再向纯人口聚集方向发展,而是向先进生产方式发展,让人们有更大的可能在农业上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

但是,科技并不是只能被富裕的国家使用的,即使是科技强国美国,其重要的科研成果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正是多年来美国为科技发展的投入,带动了美国在科技方面的优势。

也是那些成果阁下更快的发展速度,使得美国在科技领域处于更靠前的地位。

因此,广泛应用科技对于普及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提升全球粮食生产水平,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是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的教育问题,美国的粮食优势来源于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美国全国人民都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国家。

结语

在美国之外,有的国家对于粮食的考虑是仅仅只在自己的家底安稳就行,这其中就有我们中国。

中国人民大多数生活于农村,他们对于吃饱饭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就是前沿科技,他们对于全球

2018年的时候,为什么美国敢于掀起和中国的贸易战?#认知

2018年的时候为什么美国敢于掀起和中国的贸易战?

2018年美国为什么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美国虽然金融化,实体行业空心化,但是在美元霸权带领下GDP一路上升到20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达到经济体量的国家。这时候美国的GDP我觉得是没有多少水分的,不像现在GDP都有20万亿了,里面实际的含金量我觉得肯定比2018年的时候低。

而兔子的发展遇到瓶颈,开始往高端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为了保住美国霸主地位,在经济实力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美国发起了对兔子的贸易制裁,20万亿对13万亿。在美国眼里这场贸易战怎么看都输不了。为了加快进程,特朗普甚至把能打的牌都打了,但是兔子挺过来了。

疫情的时候全世界只有兔子能够维持秩序,保证工业制品的输出。美国想要买东西就只能找兔子买,这一波让我们得到了几年珍贵的发展时间。同时美国开始走向通货膨胀,为了应对疫情大量的印钞让美国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

2008年的时候宁愿提高房价也要控制物价,保证美国物价平稳。那时候的我们太过弱小,如果不帮美国,美国肯定会毫不犹豫发动贸易战。那时候的我们根本就扛不住这个亏,只能默默吃下。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高端制造业一路高歌猛进,在美国的制裁下兔子的经济仍旧是稳步上涨。现在美国来求我们,我们也不会再帮美国接盘。而美国该出的牌都出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等把美国熬过去,这样代价才是最小最安全的。

中欧贸易攻防战

“要阻止这些关税,中国需要说服占欧盟人口至少65%的15个国家否决欧委会的决定。”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还有不到一天时间,欧盟的关税大棒就要实打实地锤在中国电动汽车身上了。

6月12日,欧盟公布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临时关税加征决定,将在原来10%的基础上,加征17.4%—38.1%不等的关税,最高可达48.1%。

不过,欧盟当时留了点余地,它表示,这一关税税率只是“暂时认定”,“如果与中国当局的讨论未能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才会在7月4日起正式加征。

实际上大家心里都知道,欧盟的底线是逼迫中国“展现做出重大让步的意愿”,否则转圜的概率就是零。

于是,半个多月过去了,关于中欧关税协商的新闻,大多停留在了一周前,一抬表,距离靴子落地只剩不到24小时。

一般而言,50%的关税税率是一条临界线,一旦逼近或者超过这个数,很容易引发两国贸易之间的互相报复,另有机构测算,当关税达到45%甚至55%时,欧洲市场将对中国车企失去商业吸引力。

然而,与一锤定音的“美式关税”不同,“欧式关税”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7月4日也不是谈判的终点。

依据欧盟法律,最终关税将于11月2日欧盟反补贴调查结束后确定,即四个月后,欧盟委员会还将召集成员国发起投票,如果到时有代表至少65%的欧盟人口的15个国家投票反对,该“临时性”关税将无法在今年11月正式实施,反之,该反补贴税的有效期就变成了五年。

那么,我们还有机会翻盘吗?或者换个不那么功利的问法——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本次“欧式关税”的特别之处。

“主动发起”与“不一致的声音”

首先,本次关税战,是由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的。

“主动”两字划重点。

一般而言,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各成员对进口产品倾销、反补贴或近期增长给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或损害威胁采取救济措施,以应对国家或地区产业负担的冲击。我们熟悉的“两反一保”——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及保障措施调查(进口限制)等就属于贸易救济举措的范畴。

常规操作中,往往是先由产业界发起申诉,然后自下而上,由欧盟委员会受理后发起调查。

但从去年10月开启的“是否应对中国新能源车提高关税”的反补贴调查,并没有具体的“原告”,原告就是欧盟委员会本身,这就属于自主立案的范畴,在欧盟历年来的贸易救济实践中非常罕见。

调查者同时又是原告的欧盟,指责称“由于中国政府的补贴,中国汽车的售价通常比欧盟产车型低20%”,照这个形势下去,他们非常“看好”中国车在欧洲的前景: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的市场份额最近已从1%上升到8%,预计到2025年可能升至25%。

其次,欧盟内部并没有形成统一战线。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法国和西班牙主张推动采取“有针对性以及平衡”的措施,牵头欧盟对中国车进行发难。

原因倒也不难理解。

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各国销售份额榜上,两国位列第一和第二。法国是欧洲第三、世界第十二大汽车生产国,西班牙是欧洲第二、世界第八大,同时也是冉冉升起的欧洲新能源制造中心,两个老牌汽车大国被“打”成这样,恼羞成怒也在情理之中。

站在法、西对面的是德国、瑞典、匈牙利等国,而德国是反对声最响亮的那位。

一直以来,德国和欧盟在是否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这件事上就存有分歧。德国政府一直希望中欧能在谈判中达成一致,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表示“我们不需要更多的贸易冲突,而应该给世界贸易松绑”。

德国汽车游说组织和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反应与此一致,他们表示:“欧盟决策者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欧盟的竞争力上,而不是依靠可能阻碍欧洲公司进入关键市场的保护主义措施。”

一个账本,两种算法

两大阵营出现分歧的背后,是同一本账的两种算法。

站在以法、西为代表的反对者立场,用关税拦截中国新能源车,将创造对欧洲本地车企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它们的账本上“写着”:假定用关税拦住了25%即四分之一的进口中国汽车,有望为本土生产的电动车带来33亿美元的销售额,以及10亿美元的出口转内销。

三千台比亚迪“开拓者1号”运抵欧洲

但从德国的角度出发,这笔账就复杂多了。

一方面,对于欧盟车企而言,中国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是生产基地。

以宝马为例荣鼎咨询在一篇分析里指出,宝马iX3在华生产再出口至欧洲的盈利比其在华销售的盈利高出9%,这意味着加征的关税一旦超过9%,就将直接摧毁宝马的商业模式。

汽车产业链也会遭遇连锁反应。

来自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的研究表明,若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31%的进口关税,会进一步减少中国汽车的生产制造,由此出口零部件或相关产品给中国的供应商们,将面临至少2.37亿美元的收入下滑。

另一方面,中国除了是生产基地,还是重要的销售市场。

6月18日,中国商务部召集中欧车企、相关商协会、研究机构等一起开了个闭门会。会上,有中国企业请求中国政府对欧方采取最严厉措施,他们建议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范围内,针对自欧进口的大排量汽油车实施更高的暂定关税,最高可提升到25%。

这一招颇狠。欧洲每年出口到中国的2.5升排量以上的乘用车总金额已经达到了180亿美元,高于中国2023年出口到欧洲电动汽车的金额。

另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今年1—4月,中国是德国电动汽车的主要出口地之一,市场份额增加到了40.9%。

账算细了就会发现,欧盟每打一通组合拳到中国汽车身上,就会有几个巴掌甩在自己人的脸上。

“分化敌人”“争取朋友”

6月17日,中国商务部终于出台了第一项反制措施,大棒没有挥向欧洲汽车,反倒是打在了一个有些令人意外的品类上——猪肉。

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这一巴掌,拍在了西班牙的脸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市场,而2023年,西班牙向中国出口了56.04万吨猪肉产品,占其猪肉出口总量的20.3%。

西班牙记者贾维尔·布拉斯在他的专栏中调侃道:我经历过的“战争”都与食物有关,与法国的“草莓战争”,与英国的“金枪鱼战争”,与加拿大的“多宝鱼战争”。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预料到还有与中国的“火腿战争”。

早在今年1月,商务部就主要来自法国的干邑白兰地和其他欧洲葡萄酒烈酒的进口商品展开立案调查。

此招一出,当前中国的基本应对思路也就清晰了,总结下来是12个字:“争取朋友,分化敌人,化敌为友”,目的还是为四个月后的再次投票筹谋。

所谓争取朋友,首先自然是和德国站在一起。

从人口看,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国家,占欧盟的19%,更何况历史也在提醒我们,与德国合作的重要性。

2013年,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了11.8%的关税,多次斡旋后,德国召集欧洲各国政府推翻了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的提议。

所谓分化敌人,当然就是针对法国和西班牙的“软肋”出手,但最终目标还是“化敌为友”。

德国(19%)、法国(15%)、意大利(13%)、西班牙(11%)和波兰(8%),上述五个成员国占欧盟人口的三分之二,法国和西班牙当前是明牌的敌人,更是需要争取的对象。

在2023年2800亿美元的中欧贸易中,猪肉贸易额不到20亿美元,这一年,西班牙向世界各国出口了价值122亿欧元的肉类,但其汽车、摩托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达到近540亿欧元。

这一招“避重就轻”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在欧洲,农业游说团体的影响力巨大,猪肉在西班牙会上新闻头条,彪悍的农民们会开着拖拉机冲到巴黎、布鲁塞尔的街头,导致交通瘫痪,经济杀伤性不强,但情绪杀伤力极大。

法国巴黎农民堵塞环路举行抗议

另一方面,由于并未戳中法、西等国的核心经济利益,也不至于把对方逼入绝境。细节处,谈判之窗早已打开,公告显示,对欧洲猪肉出口的调查可能会持续六个月,甚至一年,为谈判留下充足的时间。

难怪有人评论,当前中国对欧盟的举措,本质上不是对贸易战的回应,而是战前谈判的开始。

最新进展

当下,新的契机也在酝酿中。

6月26日,法新社从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处获悉,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内的六位欧盟领导人周二已达成一致,支持冯德莱恩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这意味着,由她任内发起的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行动能保持连续性。6月底,欧盟成员国领导人有可能在她的连任上达成共识。

这是坏消息,也是确定性。

6月27日,德国《商报》爆料,德国总理朔尔茨对欧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欧中双方对汽车进口征收同样的关税,即15%——这一数字略高于当前10%的关税,但远低于临时性关税。

如果属实,相对而言,这算是好消息,也为之后的谈判透露了一个底牌价。

观察者们猜测,未来包括奶制品在内的农产品可能会继续被中国搬上谈判桌,而欧盟的工具箱里,还有从医疗设备到机场安检扫描仪、钢管制品等。

用“付出”消除偏见

与此同时,不能置身事外的,还有中国车企。

准备通过海运出口的名爵汽车

中欧关税博弈开始后,主流舆论对于中国车企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种:喊冤,代表车企是上汽MG名爵。

MG名爵是本次关税最大的受损方,被征关税达48.1%。其实名爵并不是中国原生品牌,而是源自英国的百年品牌。

1924年,MG品牌第一台车MG14/28在英国牛津问世,曾经创造过全球单一车型的销量纪录,2005年南京汽车集团收购经营陷入困难的MG名爵,2007年,上汽并购南汽,名爵成为上汽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分设在英国和南京。

尽管身份不断流转,但对于欧洲消费者而言,MG还是他们心中那个从小看到大的“老字号”品牌。

2023年,MG名爵在欧洲市场卖出了231818辆汽车,占中国品牌欧洲总销量的72.7%,中国出口欧洲每10辆车里,就有7辆是它。

在官方对外的“抗议”中,名爵的表达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因为卖得多而被特别关照,我们认了。

??第二种:淡定,代表车企是比亚迪。

欧盟的临时性关税举措一经公布,就有人表态,此举无法阻止比亚迪攻占欧洲市场的步伐,毕竟比亚迪的利润空间太大了。

比亚迪在欧洲的热门车型是BYD Seal U,它平均每台生产成本是20463欧元,叠加原本的欧盟关税、车均运输费用、经销费用、增值税差额分别是2099欧元、2225欧元、1300欧元、1632欧元,综合成本尽管上升了不少,但由于市场售价可以报到40684欧元,每卖一台车可获利12965欧元。

如果欧盟对比亚迪车型加征17.4%的临时关税,那比亚迪的综合成本增加了3561欧元,就算继续维持原来的终端售价,也能获得9404欧元的单车利润。

但无论哪一种态度,都没法戳中问题核心。

关税是政治手段,政治的背后,是日益被妖魔化的中国汽车,甚至是中国制造。

当装载着5000多辆电动车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来到欧洲时,日本媒体称这艘国产首条自用船为“白船”,隐喻19世纪美国用“黑船”打开日本国门。

美国评论家将中国汽车比喻为现代社会的哥斯拉(Godizilla),“它有能力践踏和摧毁任何挡在它路上的东西”“唯一一个尚未遭到中国企业大举进攻的市场就是美国”。

甚至有观点认为,欧盟的关税无法阻挡中国汽车强攻的步伐,“因为它们为了抢市场份额,是不惜以亏损为代价的”。

凡此种种,在经济语境之外,更是一种巨大的偏见。因此,反对关税者谈的是经济,支持关税者谈的是人心。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车企们是有机会也有能力破除偏见的主要力量。

自2018年以来,国内外讨论中国企业出海的声音多了起来,五年来一个共识正在形成,中国能力的全球化,不等于中国的全球化能力。听起来很拗口,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在一次演讲中做了解释:

我认为今天最重要的不是溢出,而是“付出”,全世界需要中国的能力,变成他们发展本地经济、完善本地供应链的很重要的一个路径。但同时,他们不希望中国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内卷方法走向全球,那对他们来讲可能是一个灾难。

如果真的有“欲戴其冠,必承其重”,那这份重可能需要刀刃向内。

回看历史,我们的德国同行其实已经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允许以大众汽车为首的德国车企与中国车企合资建厂,绕开了当时中国对进口汽车征收的100%关税。

而这也是他们如今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原因。

本篇作者 | 和风月半丨饶祖分 | 责任编辑 | 徐涛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中美贸易战时间线

相关文章

CIFCOM

contact